懷。
【原評】
江含徵日:今之鐘鳴漏盡、白髮盈頭者,若多收幾斛麥,便欲置側室,豈非有少年襟懷耶!獨是少年老成者少耳。
張竹坡日:十七八歲便有妾,亦居然少年老成。
李若金曰:老而腐板,定非豪傑。
王司直日:如此方不使歲月弄人。
【譯文】
青年人需要有老年人的那種成熟的見識和老成,老年人需要有少年的激情與熱忱,這樣才能有精彩豐富的人生。
【評析】
少年人和老年人想來都有很大的不同,少年人閱歷淺,還不知道天高地厚,做事容易衝動;但是在這種衝動的背後也憑著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識,有時會有很大的作為。相反,老年人生活閱歷豐富,閱盡世事滄桑,對世事看的精闢透徹,甚至可以一眼洞穿事情的真相。張潮就是從青年和老年這兩者之間的不足而發出了感嘆。兩者之間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張潮認為:少年人缺陷在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缺乏磨鍊,做事無所顧忌,感情容易衝動,對問題的處理也會因理智不夠而失之偏頗。而老年人不足的是:老年人多有暮氣,有時會墨守成規,不思進取,不容易接受新事物,缺少激情與熱忱。
張潮主張老少互補,少年人學習老年人辦事情多一些沉穩與厚重,少一些浮淺與魯莽,學習老年人的老成持重,就會將事情處理的完美了。老年人應當有年輕人朝氣蓬勃的胸懷,樂觀向上,積極進取,觀念更新,這樣才可以跟上時代的變化,用激情創造生活中的驚喜。若少年人與老年人能互取所長克己所短,那麼,少年人與老年人都可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4'四
春者天之本懷
【原文】
春者,天之本懷;秋者,天之別調。
【原評】
石天外曰:此是透徹性命關頭語。
袁江中曰:得春氣者,人之本懷;得秋氣者,人之別調。
尤悔庵日:夏者,天之客氣;冬者,天之素風。
陸雲士日:和神當春,清節為秋,天在人中矣。
【譯文】
春天生機勃勃,是大自然本有的情懷;秋天蕭瑟一片,是大自然的另一種情調。
【評析】
俗話說:一年之際在於春,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經過漫長的寒冷的冬天,當迎來春意融融的春天的時候,好像萬物都是欣喜的。這春意昂然的季節,好像會給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驚喜,世界頓時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
而秋天則給人一種別樣的感覺。春華秋實,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可是也是走向冬天的預兆,於是有人就把秋天看成是萬物蕭瑟的季節。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當農人們看著將要收穫金燦燦的糧食是臉上的那份喜悅,則向我們展示秋天是一個喜悅的季節。同樣秋色也是一幅美妙的畫卷,唐詩不是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肅殺的秋天同樣有著它的美麗,也是讓人深深的嘆息它的消失。秋正如是,天高雲淡,北燕南飛,金子般的顏色美則美矣,但颯颯秋風已顯蕭殺之氣,預示著寒冬即將來臨。這時的大自然,恰如人生暮年,氣力已竭,雖有黃昏之美,惜其不永,故張潮曰“秋者天之別調”,用“別調”稱它是十分恰當的。
昔人云
【原文】
昔人云:若無花月美人,不願生此世界。予益一語云:若無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
【原評】
殷日戒曰:枉為人身,生在世界者,急宜猛省。
顧天石曰:海外諸國,決無翰、墨、棋、酒,即有,亦不與吾同,一般有人,何也?
胡會來曰:若無豪傑、文人,亦不須要此世界。
【譯文】
古人說:如果沒有明月、鮮花、美人,就不願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我增加了一句話:如果沒有書可以讀,沒有筆墨可以寫字,沒有棋可以下,沒有酒可以喝,就不一定必須做人不可。
【評析】
花、月、美人作為美的自然存在,可以給人精神上的愉悅,為我們的世界增添了不少色彩這是毋庸置疑的。這個世界上若沒有爭妍鬥豔的鮮花、高潔聖靈的月亮、靚麗迷人的佳人,那還有什麼東西是美好的東西嗎?
從美學角度來看,花、月、美人作為審美物件,是客觀存在。
詩文書畫及弈棋飲酒則不同。它們固然能夠抒情言志,宣洩鬱悶、頤養性情,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