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算是“求仁”。聯想到自己,曾國藩感慨萬千:不管怎麼樣,自己這一輩子,鞠躬盡瘁,克己復禮,這一切,可以算是“求仁”了吧?在《論語》中,弟子問孔子,伯夷、叔齊死前有沒有悔意,孔子說:“求仁得仁又何怨!”這是說“二聖”的,更是說自己的——現在,在曾國藩看來,這句話同樣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是對自己一生的最妥帖的總結。
這時候,曾國藩的身體狀況已變得相當糟糕了,人的元氣,都是先從腳底下溜走的,這一回,曾國藩真的有切身感受了——他感到自己的腳已不聽使喚了,彷彿從小腿肚以下,已不屬於自己了;此外,就是舌頭變得僵硬,口腔裡像有一塊堅硬的石頭一樣,將自己塞得嚴嚴實實,都快讓人喘不過氣來了。好在曾國藩的神志一直都很清醒,他的內心也很平靜,所以沒有什麼失態之舉。只是恍惚之間,那些鳥鳴狗吠,聽起來已恍如隔世了。自己的身體已成為一間空空無人的老屋,那個一直在裡面住的東西已經離開。曾國藩不由為自己的極度敏感而感嘆,也許,一個人在最虛弱的時候,自然會生髮出數百倍的感受。
3月10日,曾國藩掙扎著起來,披衣來到了書桌前坐下,他拿起筆,很想寫點東西,不料手顫抖得非常厲害,毛筆在紙上洇了很大一塊;曾國藩想說話,但嘴唇囁嚅著,已發不出聲音。家人把他扶上了床,喝了幾口水後,曾國藩稍稍緩過神來了,他不住地向身邊的曾紀澤叮囑:我死之後,喪事遵照古禮,不要請僧人、道士。
第一章 重歸自由(8)
3月11日一早,曾國藩仍強行起身,然後,披衣端坐在案前,閱讀《理學宗傳》中的《張子》一卷。這本書,曾國藩已讀過很多遍了,但每次讀,曾國藩都有一些新感受。宋儒當中,曾國藩最喜歡的,就是張載了。張載學富五車,渙然自信,“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樣的情懷,對曾國藩影響很大。更可貴的是,張載的學說摒棄了很多條條框框,以儒為宗,同時又吸取了佛、道的很多成分,不拘泥某種門派,有著廣闊的遊弋空間。一個人,有如此博大精深的思想,才算得上以天地為師,是一個真正的“通人”。曾國藩看了一會《張子》,又感到手搖心顫。家人忙扶他在榻上躺了一會。當天晚上,金陵的街道上,有很多行人看見一顆大星從上空弧線滑落,不由大驚失色,一時議論紛紛。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也即1872年3月12日這天,天氣陰霾,一大早,就飄著綿密的小雨,淅淅瀝瀝的,彷彿一心想讓人斷腸似的。曾國藩早早地起床了,他清晰地記得,這一天是他祖父曾玉屏的祭日。上午,曾國藩在家人的攙扶下,躬身拜過設在家中的祖父的牌位。
午後,曾國藩似乎感覺到精神好些,示意要出去走走。兒子曾紀澤攙扶著曾國藩來到總督府西花園,在長廊裡散著步。西花園又叫煦園,面積很大,尤其是水景,堪稱一絕。水域四周,有東榭西樓隔岸相望,有南舫北閣遙相呼應,花間隱榭,水際安亭,堪稱園林中的經典之作。園內還有石舫、鴛鴦亭、夕佳樓、東水榭、桐音館、印心石屋、詩碑等十餘處勝蹟。曾國藩在園中蹣跚著,他一邊走一邊顫顫巍巍地對曾紀澤說:“我這一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情,造孽,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父子倆說著話,這時候雨已經停了,兩人來到了廊外,不知不覺走進一片竹林。忽然,一陣大風吹來,曾國藩連呼“腳麻”,便歪倒在兒子身上。曾紀澤和隨從慌亂地把曾國藩扶到書房的椅子上。曾國藩端正了衣服、帽子,然後靜靜地坐在那兒,一點聲音也沒有。三刻鐘後,曾國藩氣絕身亡。
曾國藩去世的訊息傳出,朝野震驚。清廷追贈曾國藩為“太傅”,恩賜諡號“文正”,照大學士賜卹,同時賞銀三千兩治喪。入祀昭忠、閒良二祠,並於湖南湘江、江寧金陵建立專祠。生平政績事實,宣付國史館。一等侯爵即著子曾紀澤承襲。
曾國藩的師友亦紛紛表示哀悼,輓聯、祭文一時堆積如山。由於人數眾多,祭奠活動足足持續了百日才告結束!與很多大人物的情況相似,那些輓聯、祭文大都不著邊際誇大其詞,有的純粹是敷衍了事的客氣話。倒是左宗棠、李鴻章和郭嵩燾各自根據自己與曾國藩之間交往的經歷所題寫的輓聯頗為深情: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左宗棠
師事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震九萬里,安內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