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政之後,李義府因為受馬周、劉洎推薦入仕,算來屬於魏王黨的外圍,地位更是岌岌可危。
因此之故,李義府一向極為留心朝中動態,探知長孫無忌有意將他貶出長安,到偏遠的劍南做壁州司馬,頓時慌了手腳。好友王德儉替他出主意說:“武昭儀甚承恩寵,皇上本有意立她為後,只是擔心宰相阻撓,你若能挺身而出,上表請立武昭儀為皇后,說不定可以轉禍為福。”李義府深以為然,反正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一旦出京便將難有翻身之日。當下飛速寫好,趁王德儉在宮中當值之日,深夜叩閣,直達天聽,懇請廢王皇后而立武昭儀。深夜之中,當然沒有朝臣阻礙,表章立即送到李治手裡。正為立後事得不到群臣支援而煩惱的李治,見了真是大喜過望,立即傳召李義府,並賜珠一斗,留任原職。長孫無忌貶他出京的詔書都已經在中書擬好,正要轉送門下省,皇帝留任的聖旨已經到了,詔書頓時發不出去,徒喚奈何。隔日,武昭儀親自派人登門慰問。不久更將他升職為中書侍郎,為僅次於中書令的副長官。對於李義府而言,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一子落下,滿盤皆活。李義府的人生,就此得到轉機,也打破了李治的重重顧忌,武昭儀更是大受鼓舞,他們終於知道,原來朝中還有支援他們敢於跟長孫無忌唱對臺戲的人。李義府是第一個提出廢后事宜的人,也是第一個鮮明表態支援武昭儀的朝官,他職位的不降反升,無疑透露出一個微妙的資訊,讓所有在現行體制下鬱郁不得志的官僚們看到了一絲希望,也為他們指明瞭上位的途徑。這是李治第一次違犯長孫無忌的意願提拔長孫要貶斥的官吏,雖然詔書未曾送達門下,上呈李治處理,從而避免了一場面對面駁回重議的尷尬,但宦海浮沉的老手們都能感覺得出這對君臣已有了裂痕,皇帝不再對長孫無忌言聽計從了。李義府的升遷,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了一顆石子,蕩起了層層漣漪,首先波及的便是許敬宗。那位給李義府出主意讓他深夜遞表的狗頭軍師王德儉,正是許敬宗的親外甥。我甚至懷疑,也許本來是老於世故的許敬宗察覺到了這一點,卻不想輕舉妄動,於是讓李義府去投石問路了。
許敬宗的仕途比李義府還慘,早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才名滿天下的他就已經入選秦府十八學士了,三十年過去居然還在原地踏步,繼續編寫永遠寫不完的國史,心情之鬱悶,可想而知。這下總算看到機會,忙不迭地表忠心支援立武昭儀為後,四處奔走宣言:“田舍翁多收了幾鬥麥子都想換個老婆,何況當今天子!”其實這話說得十分不雅,居然把堂堂九五之尊的大唐皇帝比作喜新厭舊的老農民,真是豈有此理。許敬宗也算飽讀詩書,不知道怎麼想出這麼個不倫不類的破比喻,但只要是贊成易後,李治聽了也覺順耳,當下又升他為禮部尚書。這樣明顯的暗示,就算是瞎子也明白皇帝的心意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力挺武昭儀的隊伍,王德儉、崔義玄、袁公瑜等是最早的一批,皆成為武昭儀的心腹,可以說是為她打江山的第一批功臣,後來被武后視為有“翊贊之功”;武周朝多次重賞加封,並惠及子孫,足見感念之深。受後宮之戰的啟發,武昭儀將這一批人物網羅麾下,組織成嚴密的情報網,觸角於是從內宮延伸到外朝,連成一片,互為表裡,便於及時掌握資訊並做出反應。武昭儀坐鎮宮中,總攬全域性,隨時留意最新進展並報知李治。這個情報網的嚴密與高效,是其最後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在這些支持者中,許敬宗最為資深,又是李治東宮舊屬,深受信任,當下便受命去完成一項光榮而艱鉅的任務,再去登門拜訪長孫無忌,望他通融贊成廢后。
。。
二、李義府登場(2)
從這裡來看,李治對於舅父始終是心存忌憚的,然而關隴貴族的驕傲,兩朝重臣的身份,以及一直以來的一帆風順,長孫無忌仍然不願意鬆口。李治花心思收買幾個中下級官吏改變不了這一點。皇帝親自登門都一無所獲,許敬宗能得到什麼?一通好罵。武昭儀的母親楊氏出馬,同樣不給面子。皇帝肝火漸漸升起,惱恨舅父太以過分,長孫無忌也沒有想通一向溫順的小外甥怎麼會不聽話到了這個程度。皇帝的堅持,國舅的固執,君臣矛盾越演越烈,逐漸從幕後搬到了臺前。皇帝欲立武昭儀為後,已是盡人皆知,而長孫無忌的反對,也是明明白白,一個是“春秋鼎盛,聲溢震方”的年輕天子,一個是受命輔弼權傾朝野的託孤重臣,滿朝文武各自眼尖尖站好隊,只待風暴來臨之際能夠找到方向。君臣對決眼見得已如箭在弦勢不可免,最後攤牌的日子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