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心理的、精神的活動—受、想、行、識四蘊,也和色身—樣是如幻不實,緣起而性空、性空而緣起的。
因此,經文的“色不異空……亦復如是”,也可以並寫成四句,即“五蘊不異空,空不異五蘊;五蘊即是空,空即是五蘊”。既然五蘊是空,五蘊非我,那麼其他的人,乃至一切眾生,也都無非是緣起幻現,了無真實的自性可得。從如此甚深的空慧之中即能發起大菩提心。
一位大乘菩薩持一切淨戒,修一切善法,度一切眾生,且如《金剛經》上所說的:“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造作如此大的功德,卻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功德,為什麼?就是因他具備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般若智慧。總而言之,心理的活動在凡夫來說叫做“受、想、行、識”,在佛、菩薩的境界則叫做“後得智”,是“大用現前”,是大慈悲、大智慧。而構成身心的“五蘊”在佛、菩薩的境界,就成了化身、神通、慈悲與智慧。。 最好的txt下載網
聖嚴法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8)
或許有人以為:我又不是菩薩,聽這些做什麼?諸位居士,我們雖然不是大菩薩,但是既然信仰了三寶,希望將來成佛,就一定要先從學做菩薩開始,曉得菩薩是怎麼看待五蘊的,對自己時存慚愧之心,對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