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一息不停地變化,根本沒有獨存性、不變性與實在性,只是“假有”,

暫時的有,空幻而不真實,一旦和合的關係結束了,身體也就隨之死亡、朽壞、消失。這就是“色不異空”的道理所在。可是,倘若僅僅抱持一味“色不異空”的觀念,三世論者會流於小乘聲聞的“偏空”思想,而一世論者則會墮入可怕的虛無主義了。因此下文要緊接上一句“空不異色”。前句以因緣滅故,色不異空;後句以因緣生故,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所以能見有如空,在生死不異,住解脫自在;空不異色,所以能住解脫自在,但不離現實生死界,這就是大乘菩薩了。

這裡我們要注意到,“空”是因為有“色”才知道有“空”,離開了“色”來說“空”,不是真的“空”。

例如農禪寺的大殿,本來空無一人,現在卻有這麼多人。農禪寺真的有這麼多人嗎?其實本來沒有,待會兒又不見了。也就是說,本來沒有人,而現在卻有人了,當它有人的時候,的確是真的有人。但是我們知道,等一會兒這些人會散去不見的,由此可見,“色”與“空”本來就是相即而不相離的。同理,我們的色身在

母親懷我們之前是沒有的,是在“空”中,而現在是活生生的軀體,其實它本不自有,而將來死了,又消失不見了,像這樣即“色”而顯“空”,才是“真空”。

如果只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可能有些人聽了,以為色與空雖不相離,可是色是有,空是沒有,色與空中竟是有別。所以觀世音菩薩接著告訴舍利子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說:我們的色身,無非是以四大為因緣而起生滅變易的延續現象,真觀色身的本身就是無常(非不變的)、是無我(非獨存的),合而言之就是空的(非實在的)。反過來說,這無常、無我的空相,絕非一無所有的空,而是因緣而生,宛如存在的身體。如此,色與空,空與色,只是一體兩面的說法,彼此是沒有分別的。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聖嚴法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7)

可惜世俗凡夫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執“色”為有,亦即執著自己實有這個身體,因而纏縛了種種的煩惱不得自在。為什麼呢?例如:我的太太跑掉了、我的錢被盜了、我的房子被燒了、我患了高血壓、我捱了別人一拳、我被毀謗了、我要死了……也許有人認為毀謗是名譽受損,與身體無關,其實人的名譽還是需要有身體作為物件。總之,如果你執著這個身體,放不下、看不透,這些就成了你的煩惱和痛苦。所以這種人被稱為“具縛凡夫”。

至於小乘行者也是未了達即色即空、即空即色的大乘空慧,固然體證了色身是空,放下了對色身的執著,卻沒有放下對法的執著。所以急欲出離世間,趨入涅槃,這一期生命結束之後,再也無須也不想接受另一個色身。這種一味“耽空滯寂”,我們稱之為“偏空”。

講完了“色蘊”,接著我們講另外四種屬於心理的精神活動,即 “受、想、行、識”四蘊。這四蘊也莫不一一皆如色蘊,是如幻不實,緣起而性空,性空而緣起的。受蘊,“受”是領納的意思,是我們身體的官能,即眼、耳、鼻、舌、身五根,與外在的環境(色、聲、香、味、觸)接觸所產生的種種感覺,可分三種:苦、樂、舍。苦受是不舒服的感覺;樂受是舒服的感覺;舍受則是不苦不樂,純粹是感覺而已。想蘊—是與外境接觸而產生的認識作用,即對於外境的瞭解、聯想、分析和綜合等心理活動。行蘊—是與外境接觸之後,心理所起的對策。例如你搭乘公車,車內很擁擠,突然被人踩了一腳感覺很痛,這個痛覺,就是“受”。於是你趕緊抬起頭看是誰踩了你,噢!是個急著想找座位的胖婦人,這是“想”。這時,你決定瞪她一眼,還是埋怨她一句了事,或者向她說:“對不起!我的

腳把你嚇了一跳。”這種決定處理事情的意志、意願,叫做“行”。

識蘊是指對外境(色)以及因外境而起的感覺(受)、認識(想)、意志(行)等活動能起了別識知作用的心之本體。所以“識”統攝了一切心理的活動。由於無明所覆,凡夫對於身心自體以及身心所依的外境,有著強烈的愛執染著,而造作種種善惡行為,積聚成為業識,由是依業受報,生死死生不得解脫。所以這個“識”是連貫凡夫生命之流的主體,這個主體絕非如一般神徒所相信的那種永恆不滅的“靈魂”。它不停地積聚業種,也不停地隨緣現行,好比棧房一樣,貨物搬進搬出,變動不已。不僅前生與今世,今生與來世識蘊質量彼此不同,即使一念之間也前後不一了。所以,凡夫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