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生、老、病、死四種苦,這是從生到死之間的四個現象。人,出生了以後就會病、會老、會死,過去生我們記不得了,今生我們還沒有死,可能不知道死苦是什麼滋味,但當我們看過別人死的情況,就可明白死亡不會是一件快樂的事。

至於心理的苦也有三種:即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例如世求升官發財、求婚姻美滿、求子孝孫賢等,能有幾人如願以償?這就是求不得苦。再如世間的事很奇怪,自己所討厭、不喜歡的人,在甲地避不見面了,偏在乙地碰了頭,而且常因情勢所逼,非在一起不可。俗話說“冤家路窄”,這便是怨憎會苦。至於愛別離苦也是人間常有,其中最痛苦的,莫過於親子之愛、夫妻之情,因為生離死別而腸斷心碎,魂牽夢縈。由於凡夫眾生把身心的現象與活動執著為我,在自我意識的驅動下,生生世世地造業,再生生世世地受報。這種生命輪迴,不斷地造業、受報,稱為“五蘊熾盛苦”,這是身心合起來的苦。

總計上述有八種苦,我們叫它作“八苦”。講記至於“厄”,則是執著五蘊所招感的一切災難。例如:水災、火災、風災、地震、毒蟲猛獸等天災以及刀兵、盜賊、惡政等人禍。刀兵是指戰爭,惡政是指昏暗殘暴的政治,像中國歷史上的夏桀、商紂、秦始皇,以及西方的羅馬皇帝尼祿等所施行的暴政。古人說:“苛政猛於虎”,苛暴的政治比老虎還可怕,以致在亂世裡,許多人寧可冒著被老虎吃掉的危險而躲到深山裡,也不願意留在平地受官吏的迫害。我們把身心的現象計執有我,就難免要受這些天災人禍的恐懼和痛苦。

但願大家能常念“觀世音菩薩”,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得身心放空,念得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觀念不再生起,那麼就一定可以“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了。

本論

人類觀—五蘊—五蘊皆空—人的本身即解脫自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即《阿彌陀經》裡面所稱的“舍利弗”。“弗”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兒子”的“子”。“舍利”原本是印度的一種鳥,這種鳥眼睛非常明銳,舍利弗的母親眼睛明銳得像舍利一樣,所以取名為“舍利”。她這個兒子從母得名,所以叫“舍利子”。

人是由五蘊所成,我們若能如實觀照五蘊本空,那麼,雖有身心的現象,也能夠生活得解脫自在。然而要把五蘊看空,必須用智慧。用智慧看五蘊怎麼看法呢?觀世音菩薩對釋尊的弟子,被稱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子啊!色之於空,並沒有不一樣;空之於色,也沒有不一樣。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聖嚴法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6)

這裡的“色”,就是五蘊中的“色蘊”,屬於生理的、物質的現象。其餘受、想、行、識四種,是屬於心理的、精神的活動,它們與空的關係,和色蘊完全一樣。也就是在本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下依式寫成“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識即是空,空即是識”。不過為免繁贅,只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一句概括了。何謂“色不異空”呢?“色”在這裡是指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互為因緣和合而成。一般不懂佛法的人,聽到“四大”就以為是指酒、色、財、氣,其實這是牛頭不對馬嘴。四大乃指地、水、火、風,是物質界的四種特性,因為這四種特性在世間極普遍而作用又極大,所以稱為“四大”。

地大表現的是堅硬性,如身上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經、面板、毛髮、指甲等;水大表現的是溼潤性,如血液、淋巴液、唾液、汗、尿等;火大表現的是溫熱性,就是我們的體溫了;風大表現的是流動性,如呼吸和血液迴圈。

由這四種特性的物質和合而成的色身,必須每天攝取食物、補充水分,經過消化、分解、吸收以維持體力,而體內的廢物則以糞、尿、汗水的形態排出體外;這些新陳代謝的活動都是一刻不停地進行著。根據生理學者的研究報告:每六至七年,我們身上總數約六十兆個細胞就全部更換一次。也就是說六七年之間,我們身上的所有細胞至少經過一次生死。像這樣剎那剎那不停地變化,幾十年之間,身體組織就變老了,今天生這個病,明天鬧那個痛。當有一天,救治不了,這條命便報銷了。所以凡夫眾生執為實有的這個身體,殊不知從因緣的觀點來看,它是四大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