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的智慧,是指小乘聖者的智慧。能證人無我,能出三界苦,已得解脫樂;不過尚未證得法無我,所以執著離世間而入涅 槃,只能自求了脫,不能普度眾生。
至於世出世間的智慧,乃是大乘菩薩的智慧。既證人空(即人無我),也證法空(即法無我),得大解脫而不離世間,這才真是大智慧、深智慧,這也才能稱之為“般若”。
菩薩修行,有所謂“六度”法門,又稱作“六波羅蜜多”。即一佈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這六度裡,若無智慧度(即般若波羅蜜多)貫串其間,其他五度便不得究竟,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就是此意。故智慧為菩薩修行的終極目標,唯有修得智慧,才能度脫一切苦厄,而這個智慧的著眼處,就是先要把五蘊看空。
什麼是“五蘊”呢?簡單地說,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吾人身心的總和。色蘊是指生理的、物質的現象,受、想、行、識四蘊是指心理的、精神的活動。
五蘊皆空的“空”是什麼意思呢?中國人常把佛門叫做“空門”,出了家就叫“入空門”,但許多人不瞭解“空”的意義。
就如一首《醒世歌》,開頭是“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冥在其中”,然後說什麼“夫也空,妻也空,大限來時各西東”,“母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末了說:“人生好比採花蜂,採得百花成蜜後,到老辛苦一場空。”這樣子看人生是多麼失望,多麼空虛啊!
佛法的“空”絕不是教人消極、逃避和否定一切的;相反地,它是從空性中教人正視生命的意義,不斷地努力向上。以下從三個不同層次的比較來說明大乘佛法的“空”:
(一)頑空:
這個思想又可分兩種:一是虛無主義;另一是唯物主義。虛無主義者認為世間沒有真實的事物,沒有因,也沒有果;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一切都是現成,所以不需要努力,也不必害怕,反正有的一定會有,沒有的就算再努力也不會有;而該來的一定會來,即使不努力也一定會來。而且有與無,來與不來,皆無實在的價值,生時感到空虛,死後一切歸於幻滅。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思想。
至於唯物主義,則以物質世界為唯一的真實,一切都依附物質而存在。認為人活在世上的時候,是有的;當人死了,就像油盡燈滅一樣,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應趁有生之年好好努力,就會有收穫。
這或許有些正面的意義,不過人生無常,如果努力一生等不到收穫就記死了,那豈不冤枉?因此有人認為這世上只有那些運氣好、很聰明的人才需要努力,其他的人則無必要。例如我們對人好一輩子,到頭來卻得不到好報應,那又何必要對別人好?
甚至心想反正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不需要對未來負責,管他留芳百世或遺臭萬年都與我不相干,追求今生的享樂才是最實際的。因此凡事先下手為強,寡廉鮮恥,不擇手段,為人類造成無止盡的災難。
(二)偏空:
是指小乘的聖者所證的“空”。他們觀察思維世間所有的現象,都是暫生暫滅,不停地遷流變化,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絕沒有什麼不假因緣、永恆不變的事物,特別是對人的身心現象—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體證深刻,所以舍離五欲,勘破自我而得到了解脫。由於他們對世間有著很強的厭離心,認為世間充滿顛倒、汙濁與苦痛,不願留下來受苦,證人空而未達法空,便急急趣入涅槃,了生脫死。這種偏空的思想中,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是對立的,離了生死才能證得涅槃,斷了煩惱方可獲得菩提,明顯表現“獨善”、“出世”的精神。
聖嚴法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5)
(三)畢竟空:
是指大乘菩薩所證的“空”。已發菩提心的菩薩,雖知道世間是無常、空幻的,可是他們不忍心任由廣大無邊的眾生貪著五欲,沉淪於生死苦海,所以發願度眾生。這些菩薩,本身對於世間的五欲已不執著、不貪求,所以對這世間也無須逃避,依然生生世世留在世間關懷眾生、幫助眾生,讓所有眾生都能證得無餘涅槃。這種“空”,是空去對自己身心的執著,也空去了對一切現象的執著,轉生出救濟眾生、無我無私的悲心與願力。
【度一切苦厄。】
菩薩用甚深的般若智慧來觀照五蘊,如實證見自己的身心是空的,當下就能夠度脫一切苦厄。何謂“一切苦厄”?我們先說“苦”。苦有三大類:一是身體的苦;二是心理的苦;三是身心交織的苦。身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