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過有捧逗之分;有故事性的一類,三個演員從始至終浸入三個角色,像《扒馬褂》,丙似乎是在“泥縫兒”,其實這只是在特定的段子裡的特定人物的性格,而不是三人中的一人所必須起到的固定作用。這就好像一些小戲曲,只有三個演員,我們也不能說某個演員是“泥縫兒”。再說,《扒馬褂》這種型別的段子在三人相聲中只佔較小的比重,“少數服從多數”,應該根據普遍規律解釋三人相聲的分工。反過來說,有些文字語言遊戲的節目還可以由四個人說,也就是又增加了一個“丁”角,那該怎麼辦哪?難道再起名叫“雙泥縫兒”或“二泥”嗎?

總之,三人相聲的表演技藝並沒有突破對口相聲的格局,仍然只有捧、逗兩項。一般是一捧二逗,個別的可以說是一逗二捧。要想把四人或是更多的人合說的相聲包括進去,就可以說是一捧多逗。當然,三人相聲的捧逗與對口的捧逗略有不同,因此才傳統地把它作為一項技藝。

我是怎樣整理相聲《改行》的(1)

侯寶林

《改行》的原名叫“八大改行”,就是說有8個片段,其實到後來發展到了14個片段。這裡麵包括了很多有名的戲曲、曲藝演員,(講述)他們當時被迫改行的情節。那麼這14個(行當)都是什麼呢?有的已經不常見了,在過去也不是每個相聲演員全會,一直到現在,我會的也不全。這14個行當,一個是賣切糕的,用的是十不閒的調子;一個是賣饅頭的,用的是京劇老生的調兒;一個是賣豆汁兒的,也是京劇老生;一個賣酸梅湯的,是用河北梆子的老生唱;一個賣花的用京劇青衣;拉洋車的是京劇武生;賣包子的是京劇武生;賣杏的是一個地方小曲兒“梆梆佛”;跑堂兒的是用蓮花落的基調;賣硬麵餑餑的是京劇花臉;賣餛飩的是京戲花臉;賣粥的是京韻大鼓;賣青菜的是京戲老旦;賣西瓜的是京戲花臉。一共就是這麼十幾個行當,後來又發掘出一個縫衣服的,用的是評戲,沒有唱開。原因是它的時代離得太遠,和《改行》這個段子的時代背景不符合,所以沒有唱開。如果都算在一起,是15個片段(15種行當)。

《改行》這個段子我很早就喜歡,因為它表現了當時藝人生活的艱辛困苦。現在看,使這個段子的前輩藝人的立場是很鮮明的,目的就在於揭露封建統治者對藝人的壓迫。但是過去有的演員在表演時為了抓包袱沖淡了主題。譬如這個段子的底,就是最後一段,說到花臉名演員被迫改行賣西瓜,手裡拿著一把切菜刀,用花臉的架勢往那兒一站,這兒有四句唱:“我的西瓜賽砂糖,列位要不信請嚐嚐。一子兒一塊不要謊,你們吃啊……。”乙在這裡加一句話:“誰敢過來啊?”甲:“你們要不吃我大開膛!”這是原來的詞兒,後來不知是什麼人又加了一個情節,就是“一子兒一塊不要謊……”唱到這兒有個鄉下人從他跟前過,這個賣西瓜的抓住了那個人的小辮兒,把菜刀往他脖子上一擱:“你們吃啊!”那個鄉下人嚇壞了:“俺包圓了。”這樣改我認為不好,雖然它表現了賣瓜人的急切心情,但是卻把藝人說得很兇惡,變成攔路虎了,這就模糊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沖淡了主題,削弱了聽眾對受迫害的藝人的同情。過去覺得這樣演不太好,所以我們就不用這個情節。我演的時候不要最後這段兒,只唱:“一子兒一塊不要謊,你們吃啊!”乙說:“那誰敢過來啊?”甲:“你們要不吃我大開膛!”乙:“全給嚇跑了!”這樣演就認為不錯了,能不能改得更好呢?不知道了。直到解放後整理這段相聲的時候才改成現在這樣。群眾看到那個唱花臉的賣西瓜那個架勢,以為他和鄰居吵架了呢,他琢磨:“這些人為什麼都在這兒圍著呵?他們愛聽我唱,那我就給他們唱幾句。”唱了幾句花臉,是賣西瓜的詞兒,這樣的情節是出於誤會。後來我把詞兒也改了,原來的詞兒是“我的西瓜賽砂糖,列位要不信請嚐嚐。一子兒一塊不要謊,你們要不吃我大開膛”,現在改成“我的西瓜賽砂糖,真正是旱秧脆沙瓤。一子兒一塊不要謊,你們要不信請嚐嚐”!(白)“你們吃啊……”乙:“這個地方就加一個字吃?”甲:“都嚇跑了!”現在是這樣演的,這樣改是想說明他是好心好意地給大家唱幾句,可是由於他的職業習慣,以花臉架子和他的那個腔調兒,反倒把眾人給嚇跑了。這樣就突出了演員賣西瓜的苦楚,也就凸顯了主題。這樣改詞就有了變化,把原詞的第二句改到第四句上,把原來第四句的“你們要不吃我就大開膛”去掉了,在第二句的地方另外補充了一句。唱腔呢,是把第三句的拉腔“一子兒一塊啊……是不……要……謊……”(白)“你們吃啊!”現在是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