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斥著曾經效力於石油公司的說客、律師、僱員、董事會成員、管理人員,或者是在短暫的公務員經歷後會選擇去石油公司工作的人。石油公司花出去的錢得到了回報:這屆政府幾乎比美國曆史上的任何一屆政府都更為石油巨頭的利益服務。它的手段包括:放鬆監管和執法、提供更多的公共用地和海洋、補貼、免稅,甚至為石油而戰。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2006年,美國人試圖以*黨人控制的眾議院和參議院來取代共和黨掌權的國會。在競選中,*黨人承諾針對石油行業、氣候變化和伊拉克戰爭展開行動,這三個問題都與公眾的選票密切相關。然而,*黨人食言了。究其原因,石油巨頭的錢再次給出了答案。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以“HR2776”(2007年可再生能源和節能稅收法案)為競選投票結果與競選經費的關係展開了調查。這項法案的本意是,取消為油氣行業提供的160億美元的免稅待遇,並以此來補貼清潔的可替代能源的開發。但在1998—2006年,反對這項法案的國會議員平均從油氣行業得到的競選經費(約為10萬美元)是支援該法案的議員所得(約為萬美元)的4倍。該法案最終未獲透過。
同樣,國際石油變革組織(Oil Change International)編輯了關於伊拉克戰爭的最重要的5份法案的投票記錄。這5份法案分別是:2003年最初的那份授權在伊拉克使用武力的法案,以及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戰爭開支的相關法案。1989—2006年,支援這5項法案的國會議員平均從油氣行業得到的競選經費(約為萬美元)是反對這些法案的議員所得(約為萬美元)的8倍。因此,戰爭仍在繼續。
石油巨頭不只是在選舉時才動用財力,平日它們透過在說客身上花錢來影響政策。事實上,它們在選舉中投入的數百萬美元比起遊說聯邦政府花費的數千萬美元只是小菜一碟。1998—2006年,僅僅是埃克森美孚一家公司花在遊說政府上的錢就超過8 000萬美元,是它贊助政治競選費用的14倍多。在此期間,埃克森美孚、雪佛龍、殼牌、BP、馬拉松和康菲共花費了億美元來遊說聯邦政府,這一數額超過了整個油氣行業在1990—2006年間花在聯邦競選上的總費用。 。。
經濟恐慌的製造元兇(6)
那些代表消費者、環境、公共健康、油田或煉廠周邊社群利益的組織,以及倡導替代能源、反托拉斯法案和*保護的團體,就財力而言,與石油行業根本就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因而無從比較。石油行業透過對律師、說客、當選官員、政府監管者、政府智囊團的影響,以及對媒體的完全滲透,利用其財力來改變公眾辯論的風向,往往能取得它們想要的政策結果。
然而,儘管石油行業的實力依然強大,巨頭們還是在今天感受到了危機。處於財力和政治影響力巔峰的這個行業面臨著150年來的最大威脅:它們賴以生存的石油,開採起來越來越難了。
1938年,沙特*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Abdul Aziz)曾經說過:“能想象人們到達火星後會發現什麼嗎?他們會發現美國人正在火星的沙漠裡找油呢。” 1938年呆在沙特的美國人是在為雪佛龍工作。如今雪佛龍和其他大石油公司的員工們像70年前一樣執著地尋找和開採每一滴油。他們一面在伊朗和伊拉克這樣的“傳統地區”擴大石油的採收,一面在大洋深處、在落基山頂、在富含焦油的地球深處尋找新的油田。2007年中,雪佛龍的保羅·西格爾(Paul Siegele)站在公司距離佛羅里達海岸360米遠的半潛式鑽機上空60米處,望著墨西哥灣的海水說:“10年前,做夢我都不會想到我們會來到這裡。”這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潛力的新興產油區之一,“在今後的10年裡,在這片海域,目光所及之處將是鑽塔林立的景象。”
對比雪佛龍1938年和2007年的前景展望能夠揭示出今天石油行業面臨的殘酷事實。1938年,雪佛龍在沙特*擁有加瓦爾(Ghawar)油田,那裡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它面積廣袤,在沙漠下1 830米處至少埋藏著550億桶的油儲量。20世紀80年代,沙特將石油資源完全收歸國有,之前這些資源一直被雪佛龍和其他美國公司把持。
如今,雪佛龍的鑽機以每天50多萬美元的成本,向海洋深處鑽進7 900多米,希望有朝一日能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