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再強求更多的投入。再者身為協約國陣營的中流砥柱,英法兩國總要做出表率。
兩天之後,英國國防部正式批准成立越南聯合軍團的編制方案,英法兩國立刻著手從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徵調兵力前往越南集合。英國除了之前已經有訊息的四個孟加拉兵團之外,又增派了兩個錫克兵團。法國則擊中了在印度支那聯邦所有正規軍,又緊急動員了南印度、尼泊爾等地的外籍士兵。
整個越南聯合兵團預計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完成集合,總計十三個團的兵力,十六艘輕型艦艇、一艘中型裝甲巡洋艦。
為了更好的領導這支龐大的混編軍團,英國特意從凡爾登前線調回印度軍總參謀長道格拉斯·黑格中將,由其出任聯合軍團最高統帥;日本則派出第三師團第五步兵旅團長菊池慎之助出任日本軍官代表團主席,梨本宮守正親王出任軍團後勤總長。
第1014章,國防部會議
英法日三國確定在越南成立聯合軍團的訊息,很快由中央情報局破獲,在一月六日這天即發到了南京總統府。
從一九一五年中旬,中國就已經為發動南亞戰爭開始進行戰略準備。而十二月份整整一個月的戰前鋪墊,儼然已經打好了所有開戰的政治基礎。這次英法日三國成立聯合軍團,正好是正式開戰的一個難得契機。
在接到中情局的情報之後,吳紹霆立刻召開了一次國防部軍事會議,開始下達作戰指令。
這次對協約國宣戰將會按照之前與德國協商的戰略方針,優先切入南亞腹地,進攻印度支那聯邦和印度本土,同時在適當的時機開闢北線戰場。所謂適當的時機,就是看德國的援助是否足夠,如果有足夠的援助,那就直接打進沙俄本土,否則即收復外蒙古失地即可。
在軍事會議上,吳紹霆決定成立南亞戰區,任命何福光為南亞戰區總司令,全權負責執行切入南亞腹地的戰爭部署。同時擬準在甘肅成立北線統帥部,任命韋汝驄為北線最高總司令,先行修整北方第二集團軍,並著手進攻蒙古和預計進攻新西伯利亞的戰略物資。
不僅如此,何福光和韋汝驄同時授任陸軍大元帥軍銜,繼蔡鍔之後成為中華民國大元帥。
簡單的授銜儀式結束之後,韋汝驄先行進行了北線統帥部的戰略計劃彙報,這份戰略計劃從去年十一月時就已經著手佈置,經過兩個月的匯總總算決定下來。按照國防部參謀長作戰室的分析,北方第二集團軍的整頓和後勤調動最快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出兵蒙古則最好定在開春三月,一方面是天氣原因,另外一方面是等待德國援助,除此之外更是為了靜待沙俄在歐洲戰爭深陷困境的時機。
除此之外,北線統帥部還計劃成立一支蒙古籍兵團,用以更適應蒙古的地理氣候,同時也是為日後培養一批忠於南京中央政府的蒙古政治和軍事勢力。
針對蒙古的作戰思路,主要採取“先合後分”的戰術原則,利用平原地形集中兵力快速突進,先行攻克偽蒙古政府都城庫倫,然後再以庫倫為中心分散兵力圍剿四盟叛軍,務必將參與叛亂的叛軍一網打盡、不留後患。
吳紹霆對蒙古叛軍多多少少還是有些瞭解,這些不安分的蒙古王親完全是依賴沙俄的扶持,在軍隊裝備和素質上甚至都大大的不如北洋軍,更不用說現在新編的北二集團軍。之所以讓這些叛孽活躍到現在,主要還是因為北洋政府和南京中央政府迫於國內國外的環境。如今國內國外的環境全部肅清,收復外蒙不過是探囊取物而已。
因此,對於韋汝驄提出的戰略,吳紹霆沒有任何異議,放手讓韋汝驄去安排執行。
原本何福光應該向吳紹霆彙報南亞戰場的戰略計劃,不過之前陳炯光已經將一些細節內容做了單獨呈報,再加上吳紹霆正在準備新的南巡行程,屆時必然會前往昆明坐鎮統籌,所以南亞戰場的戰略計劃彙報最終省去。
在處理完南亞戰區司令部和北線統帥部的軍事任命之後,吳紹霆對南亞戰區的兵力部署進行了新的調整。首先是關於四年前秘密在越南成立的第四山地師,在全國軍事整編計劃時期,為了保證這支部隊的隱蔽性,因此沒有列入整編的範圍,到如今這支部隊的番號依然是廣東軍政府時期的“廣東陸軍第四山地師”。
如今既然這支部隊已經從越南撤離,並且早先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參加越南戰爭,故而在這個時候要正式授予全新的番號。
吳紹霆親自批示第四山地師更改番號為“第一獨立山地師”,直接隸屬於南亞戰區司令部指揮,並且在近期之內完成軍隊編制和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