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業,沒有半點準備捲起鋪蓋走人跡象。
著什麼急,天塌下還有大個子頂著呢!抱著一絲僥倖之心,百姓們繼續猶豫觀望。旋即驚詫地發現,準備追隨大都督出征的兵馬只有區區數千,還及不上去年跟大食人開仗的規模。而那些在城中娶了老婆買了宅子的兵卒,好像也沒接到出征命令。種種情況,都表明大都督府只准備象徵性地回中原去應付一下差事,真正的主力,還是留在了大宛這邊!
“原來唐人那邊沒亂到哪裡去,否則,鐵錘王還會只帶兒這點兒人手?”有人心思轉得快,旋即從大都督府的應對措施上,得出了“正確”結論。
“估計是為了給上頭一個交代吧。這麼老遠,等他們趕回去,仗早打完了!”有人則透過大宛跟長安之間的距離,推斷出王洵的“真實”意圖。
還有聰明者,則暗自慶幸自己沒有著急跟大食人那邊重新建立聯絡。“鐵錘王既然敢把中原發生叛亂的訊息公之於眾,肯定是為了給艾凱拉木設個套子鑽。待艾凱拉木那蠢貨像去年般一頭扎進陷阱裡去,說不定鐵錘王就帶著人馬從他背後冒出來了!”
林林總總,在希望猶存的時候,人們在潛意識裡,總會把事情往對自己有利一面想。大都督府控制藥剎水這幾年來,行的是唐律,對治下百姓不像大食人那麼嚴苛。鐵錘王本人也是個見過世面的,不像俱車鼻施當年那樣刮地三尺。再加上唐人宗教方面的包容,無論你信的是哪路神明,拜火教也好,天方教也罷,只要不干擾政務,不違背律法,不試圖謀反,就儘管放心念你的經,差役們絕不會找藉口上門……種種措施,使得當地百姓在沒有其他選擇情況下,也更願意做一個享受現實的唐人,而不是尋求什麼死後的信仰天國。
昔日無意間執行的惠民政策,在危急關頭悄悄地顯示出了其威力。當民間的騷動漸漸平息下來,藥剎水沿岸的各路諸侯,幾經權衡之後,也按王洵在信上的要求,各自帶著五百精銳前來匯合了。對於這些兵馬,王洵只是想拿來“鞏固”對諸侯們的控制,並沒指望真的用他們打仗。約略檢點了一番,便將他們交給了宋武統一調派。
東西兩個曹國的國主跟王洵關係密切,審時度勢,帶頭主動要求回中原勤王。一些去年從王洵手裡得到大筆好處的國主、城主們,也紛紛上前請纓。眾目睽睽之下,阿悉蘭達等跟大都督府關係一般的諸侯,也只好隨著大流,要求為大唐效力。王洵先是笑著聽他們把話說完,然後擺擺手,朗聲道:“諸位的盛情,王某一定會上奏給陛下知曉。但這番回援京師,充其量是走個過場。讓陛下知道我等的忠心而已。切莫說未必能趕上與敵軍的決戰,即便僥倖趕上了,幾十萬人的戰鬥,咱們這點人,還能起到什麼作用?充其量是幫忙敲敲戰鼓,收容一下俘虜而已!所以各位還是不要去了,把出頭見世面的機會,留給自家子侄。畢竟,待諸位老去之後,國事還要他們來支撐!”
“那倒也是!”聽王洵說得輕鬆,諸侯們紛紛出言附和。其中某些心思轉的飛快的,便更確信此番回援,不過是為了向大唐皇帝表達忠心,撈好處。其實只到中原去轉一圈便會折返,根本不可能打什麼仗!
也不怪諸侯們把事情想得簡單。兩年來,王洵等人威震西域,令諸侯們對安西軍的戰鬥力佩服得五體投地。捎帶著對整個大唐國的軍力,也錯誤地高估了幾倍!而安祿山的轄地距離藥剎水又過於遙遠,諸侯們有一大半兒先前根本沒聽說過這個人,幾個約略有點印象的,對其瞭解也不過是大唐某鎮節度使而已。級別好似跟王洵這個大宛都督差不多,武藝和打仗的本事麼,想必也不可能再超過鐵錘王本人去!
聯想到王洵此番帶領十數國兵馬萬里勤王,定能討得大唐皇帝陛下的歡心。待其從中原迴轉,職別想必又要再升上數級。而他現在才二十出頭光景,已經身兼大宛都督和安西軍採訪使,照這個勢頭升下去,三五年內,徹底取代封常清,成為安西大都督,整個西域的實際掌控者也不無可能。
對於這種前程遠大,為人又甚是大方的好上司,諸侯們當然要抓緊一切機會巴結。當即,東西兩曹國主便響應號召,命令各自的嫡長子,曹康和曹厚兄弟,代父到大都督帳下效力。請求王洵一定對他們哥倆嚴加要求,多多教誨,以便二人日後能更好地為大唐盡忠。
其他諸侯也不甘落後,紛紛把自家王位第一繼承人推出來,追隨王洵去中原鍍金。個別沒將王位繼承人帶在身邊的,則紛紛以來時過於匆忙為藉口,請求王大都督晚幾日帶大軍開拔,給自家子侄一個到中原增長閱歷的機會。
此舉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