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在復勘定線時,詹天佑“晝則繭足登山,夜則繪圖記工,無一息之安”。他告誡大家:“技術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點含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一類的說法,不應該出於工程人員之口。”

有一次,詹天佑帶著儀器對一個測量過的地點進行復勘。一位青年技術員很不高興,背後說:“總工程師既然不放心,自己還要測量,又何必叫我們測量呢?”詹天佑得知後,嚴肅而和藹的對他說:“並不是我不信任你們,科學的工作,多一個人檢查,總是好的。諸位的責任是太重大了!”這個青年技術員深受感動,就一次又一次地復勘來校正錯誤。

詹天佑率領工程技術人員,揹著標杆、經緯儀,在懸崖峭壁上定點製圖。塞外經常狂風怒吼,灰塵滿天,在懸崖峭壁上工作,不小心就會有墜入深谷的危險,但詹天佑始終站在第一線。他總是想:京張鐵路是中國人用自己的人力財力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幹線,如果選線不好,不僅延長了里程,增加了造價,被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自築鐵路的信心,必須出色完成這個任務。

施工階段,關鍵在於開鑿關溝隧道。開鑿隧道,不僅要有經驗豐富的工程師,要有精密的測量,還要有開山機、抽水機等新式機械,可這些機械,當時中國還沒有。在居庸關到八達嶺之間的四條隧道,全是工人們憑雙手,用鐵錘、鋼釺和炸藥,開鑿出來的。

居庸關山勢高,岩層厚,詹天佑決定採取從兩端向中點鑿進的辦法。這個辦法的難題在於兩端開鑿的線路如何對準,不出偏差。詹天佑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從山谷最狹窄處勘測,然後升至山嶺審查隧道洞線方向,先置經緯儀於“地點”,向“天點”取直,反過來測量“人點”,這樣使天、地、人三點連成一條直線;再將經緯儀移置到“人點”,測視天、地兩點,驗證三點是否在一條直線上。測量準確後,在各點豎立標竿,依此標準,以定洞內中橛,然後用水平議測量各橛相差尺寸,依此繪成隧道的剖面工程藍圖。

開鑿隧道時,兩端各配60名工人,其中鑿工40名,土石運輸工20名。鑿工以兩人為一排,一人執鋼釺,一人掄鐵錘,輪流在岩石上鑿炮眼,再填上炸藥,放炮炸碎岩石。每個炮眼的大小、深淺、方位,以及填充炸藥的分量,都由詹在佑親自決定。

隧道開鑿到二三百米時,山頂泉水滲入洞中,當時沒有抽水機,詹天佑帶頭用水桶、臉盆排水。他經常十天半月跟工人們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幹。居庸關隧道終於如期竣工。

八達嶺隧道全長1091米,是四條隧道中最長的。詹天佑設計了新的開鑿方案,在隧道透過的山坡上鑿兩個豎井,連同隧道兩端,共六個工作面同時施工,這樣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1908年六月,八達嶺隧道鑿通,驗工時,隧道南北直線及水平高低,與設計“未差秒黍”。西方工程師金達、柯克斯等應邀參觀後,表示十分敬佩。金達寫信給詹天佑,說:“你已經很經濟地完成了十分完善的工作,這要歸功於你和部屬。”

隧道工程全部竣工,可是八達嶺附近地勢陡,坡度大,火車怎樣才能爬上關溝的最高峰呢?這又是一個難題。

詹天佑綜合分析了八達嶺一帶的地質情況,利用石質堅硬的山坡,設計了“人字形”展線方案,從青龍橋起,在山坡上修築多層鐵路,依山腰折返,折返一次,提高一層,層層提升,火車緩緩爬上八達嶺。“人字形”展線是一項國際新技術,1905年才被國際線路勘測權威皮漢等人所肯定。詹天佑及時、大膽吸收外國先進經驗,為我所用的膽識,令人敬佩。火車在“人字形”折返線上行駛,為了安全、平穩、採用兩部機車,一部在前面拉,一部在後面推,這卻是詹天佑的一個創造。

京張鐵路的建成通車,其意義大大超出鐵路事業本身,在掃除由於國勢積弱而形成的民族自卑心理和振奮民族自尊心、提高民族自信力上,也產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鎮南關大捷

1884年,法國侵略軍進犯滇、桂邊境。年近古稀的老將馮子材以高、雷、欽、廉四州團練督辦的身份,參與抗戰。

1885年2月,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起用馮子材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率領王孝祺、王德榜、蘇元春等將領駐守鎮南關。

馮子材巡視鎮南關防務,料定鎮南關外二里多遠的東嶺是敵軍進犯的必由之路,便連夜構築一道長三里、高七尺,寬四尺的土石長牆,並在緊要處建堡壘,佈置兵力,積極備戰。

果然不出所料,3月23日清晨,法軍從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