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打仗起到了莫大的幫助。而唐鑑深受咸豐皇帝的信任,一月之內連續召見他15次,徵詢治國之道。正是因為唐鑑向咸豐帝面薦曾國藩,朝廷才得以讓丁憂在鄉的曾國藩出山組建團練,經營湘軍,而且唐鑑還為他打下了伏筆,說作為書生出身且久做京官不懂軍旅疏於民政計程車大夫,開始之時必然不順,但皇帝對他要有耐心,相信他今後一定會成功。這樣,曾國藩在出師之初屢戰屢敗,而朝廷依然信任他,莫不與此有關。另外,士大夫輿論,一定會對這種與皇帝身邊的紅人關係密切,且有師生關係的青年士人格外看重,這正是曾國藩拜師所得到的一些看不見的好處。中國讀書人都有好為人師之癖,那些官位高有學識的人也自然對那些甘心拜己為師的人另眼相看,故穆彰阿竭力扶持曾國藩,其意在此。曾氏則從中學到了許多為官之道、為人之法、處世之方,益莫大焉。因此,他把這條經驗歸結為兩句話……〃取明師之益,無受損友之損〃作為金針渡給自己的弟弟,要諸弟堅信,〃凡從師必久而後可以獲益〃。告誡他們〃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
BOOK。▲虹橋▲書吧▲
第22節:五唱朝陽(2)
與此同時,在京為官的曾國藩對遠道千里從家鄉湖南趕赴京城的讀書人一概以禮相待,盡心資助,樂為善事,熱心公益活動。他自己很快就得到了回報。當時曾國藩參加完散館考試,就得了肺病。一病三個月,孤苦伶仃獨自一人待在京城,幸好一個叫歐陽兆熊的同鄉好友守在身邊照料,又巧遇名醫,得以死裡回生。當時京城流傳一句話:〃包送靈柩江岷樵,包做輓聯曾滌生。〃此話雖為調侃,但從中也看到曾國藩的用心。給人做輓聯,說起來是大材小用,一般心氣高計程車人不屑為之。殊不知,對於那些家有喪事的人家看來,此卻是天大的人情,不能不銘記一生的。這些都可算做〃進德〃之列,為曾國藩在士林中獲得較高的清望打下了基礎。
修業一途,曾國藩尤為看重。〃剛日讀經,柔日讀史〃,每天堅持用楷書寫日記,每天讀史十頁,每天記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從不間斷。以此來培養自己的恆心。他自己後來總結道:〃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這一心得在今世仍然可資為金玉良言,座右之銘。
讀書之餘,曾氏又勤於作詩作文。詩文工夫到了他頗為狂妄自信、目無餘子的地步。他說:〃吾作詩最短於七律,他體皆有心得;惜京都無人可與暢語者。〃然而,可貴的是,曾國藩並不就此沾沾自喜,而是從中探究到了作詩的門徑,為學之要領。正是他這種腳踏實地的修業之法,為他奠定了後世桐城派古文的開新者。
故有此二途,使得曾國藩不同於一般的科舉制下死讀經書而不知變通與運用的讀書人。曾國藩同樣飽讀儒家詩書、朱子理學全書,成為晚清一代有名的大儒。然而,他能把這些看似迂腐無用的儒家詩書在日常生活中、在半生軍旅中發揮出天大的作用。
這種學問,後世稱之為經世之學。咸豐元年至咸豐二年間,曾國藩先後14次上皇帝奏摺,其中五道進言疏都是直接針對國計民生的。有談人才培養三法的《應詔陳言疏》,有備陳民間三大疾苦的《備陳民間疾苦疏》,有規範貨幣體制的《平銀價疏》,有議論兵事的《議汰兵疏》,更有敢冒風險直言皇帝三大流弊的《敬呈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尤其是最後一折,引來皇帝龍顏大怒,頓起殺機,幸得大臣相勸為之開脫才倖免。
這最後一件摺子說的都是些什麼呢?
從摺子的題目來看,似乎是以歌頌〃聖德三端〃為主,順帶提醒皇帝要預防流弊。而從摺子的內容來看,卻正好翻了過來,〃聖德三端〃只是一筆帶過或者說是虛晃一槍,落腳點卻在後面的〃流弊〃上。
▲BOOK。▲虹橋▲書吧▲
第23節:五唱朝陽(3)
到底是哪三端聖德呢?其一為〃敬慎之美德〃:〃臣每於祭祀侍儀之頃,仰瞻皇上對越肅雍,跬步必謹,而尋常蒞事,亦推求精到,此敬慎之美德。〃其二為〃好古之美德〃:〃又聞皇上萬幾之暇,頤情典籍,遊藝之末亦法前賢,此好古之美德也。〃其三為〃廣大之美德〃:〃臣又聞皇上娛神淡遠,恭己自怡,曠然若有天下而不與焉者,此廣大之美德也。〃
任何一個人都喜歡聽好話、讚美之話,皇帝自然不例外。這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