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他幹出很大的事業,陽已經不得了,所以他時時刻刻有一種恐懼之感,深怕因為陽剛太盛使自己隕滅,所以他說古來成大功大名者長壽的少,所以他求陰來補,所以退讓、寬容別人、壓抑自己,使得這種平衡儘量不要被破壞。這就為他後來出征洪秀全,雖屢敗而不止,最後功成打下了思想基礎。
因為會讀書,故而曾國藩對讀書人瞭解得格外通透。在他的軍事生涯中,曾國藩一直重視培養、造就讀書人。曾國藩建軍的基本原則就是:〃選士人,領山農〃,他深信〃儒門出將,書生知兵〃,從而做到了兵為將有,以禮治軍,培養出一支儒學色彩極濃、戰鬥力極強的新式軍隊。
→虹→橋→書→吧→BOOK。
第21節:五唱朝陽(1)
五唱朝陽
一年之內,連升四級,一般只有在戲劇裡面看得到,而今卻實實發生在這個湖南士子身上。曾國藩何以能有如此殊榮呢?各種猜測紛至沓來。一種說法是,此人才具平平,然而卻官運很好,當時,左宗棠就持這種看法。一種說法是,靠的是此人攀上了穆彰阿這棵大樹,有了這個大靠山。野史記載,一次,朝廷傳旨讓曾國藩次日中午在養性殿等候召見。第二天上午,曾國藩在養性殿端坐一個多時辰,不見動靜。正在納悶之中,有人傳旨說改在明天上午的養心殿見駕。曾氏頗為奇怪,便去請教他的座師、時任大學士的穆彰阿。穆也思考良久,此類事情從未有過,莫非皇上有什麼用意?於是用三百兩銀子,買通養性殿太監,讓他將殿內四壁所掛字畫全部抄錄下來送至穆府。他對曾國藩說,養性殿是收藏字畫的宮殿,從來不是皇帝見臣工之所,趕快將這些字畫記熟,定有大用。果然,第二天,皇上召見曾國藩,便問起先天在養性殿所見字畫的情景,曾氏因而應對如流,深得皇上賞識,於是便青雲直上。
果真如此嗎?清代皇帝僅僅憑一個人對字畫的熟悉程度就越級提拔?須知道光時期,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年輕的道光皇帝也不是那麼昏庸,要這種人才於國家何益?上述說法,彷彿是說曾國藩的青雲直上靠的不是真本事,而是一些歷史學家所謂的〃阿諛奉承〃、巴結滿洲權貴所得。或者僅僅是靠運氣而已。
事實並不如此。曾國藩一生性格耿直,平素輕易不結交權貴。舉個例子,當年八大臣輔政之時,肅順權勢中天,而曾國藩竟無一書信與他。而肅順依然對他重用不減。在京時,作為禮部一高官,本來按例皇帝賞給大臣父母蔭福的文書是不用曾國藩開口的,然而,由於曾氏不想花錢打點禮部辦事人員,故而一紙文書一拖再拖。
曾國藩的〃進步〃,固然與當時的朝廷重臣穆彰阿等人的推薦分不開,但更主要的恐怕還在於他本人的努力。有清一代,對漢人的提拔,其要求往往要比對滿人的要求高得多,嚴格得多。穆彰阿,還包括倭仁等人,對一個漢人的賞識,一方面說明兩個民族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小,一方面說明此人必有過人之處。當時,滿人對漢人在朝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一直心有不服,嫉賢妒能之輩大有人在。而要越級提拔一個漢人,倘若不能讓滿大臣心服口服的話,皇帝是萬萬不會這麼做的。古往今來,無數能做到二品大員的人,差不多都到了兩鬢斑白的年齡了。
細思曾國藩〃進步〃之謎,無出乎以下兩條:一是進德,一是修業。道光二十二年,曾國藩給其弟的信中就寫道:〃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在曾國藩看來,〃科名者,食祿之階也〃,〃食之得不得,窮通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之精不精,則由我作主〃。這裡面講到三個方面的因素作用在一個人身上:一是天意,一是他人,一是自我。天意從來高難問,曾氏篤信天命,凡成功一事,他必分一半功於天。他人則起著一種制約或者推動力的作用,所謂〃出門靠朋友〃即是此類。故曾國藩在京城之時,一是樂意廣交朋友,二是遍求名師。曾氏早年朋友之多,範圍之廣,在他出徵十餘年間盡行可知。他自己說:〃師友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他和朋友成天讀朱子全書,談修誠之事,於日記中檢點自己的一念之差、一事之失,毫不留情;他拜理學大師倭仁為師,倭仁的聲名並不好,但倭仁所教他二字〃研幾〃之修身要訣,卻成為曾氏終身受用的法寶,他佩服左宗棠的正是此二字。他向同鄉前輩唐鑑虛心請教,唐鑑所指出的兩點均為曾氏所接受,並終生奉行不悖:一是讀書之法,文章、義理、考據三學問中,義理為首;二是靜字工夫。這對於後來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