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病的第10~15天進入恢復期,開始出現手指和腳趾的膜狀脫皮。

對川崎病的診斷比較簡單,6個症狀中只要出現5個就可以確診。如果6個症狀中只出現4個,但透過超聲心動檢查或心血管造影檢查證實了冠狀動脈瘤(或動脈擴大),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礎上可以確診為川崎病。

值得家長們欣慰的是,川崎病並不是疑難雜症,川崎病早期治療效果非常好。在寶寶發病12天以內治療都算早期,絕大多數可治癒,對它的治療也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方法,主要有兩種治療藥物:

第一,阿司匹林。早期需要的劑量會比較大,主要是針對炎症,後期繼續使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主要是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止冠狀動脈的血栓。這很好理解,從藥理學分類上看,阿司匹林屬於非甾體消炎藥,有消炎的作用,另外,小劑量阿司匹林(75~100毫克)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因此現在廣泛作為抗血栓藥使用。北京市衛生局曾釋出新聞,指出北京市住院和死亡原因排在首位的是血栓性疾病,因此市衛生局將“推廣阿司匹林預防血栓性疾病”工作納入“陽光長城計劃”,對社群醫生開展專業培訓指導,提高血栓性疾病患者阿司匹林的使用率,從而降低其再發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第二,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90%的患兒對丙種球蛋白都是敏感的,所以,使用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後,一般在48小時之內,持續的高熱就可能退下了,也可以減少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率。患兒通常在一週左右就可以出院,但冠狀動脈的病變有可能滯後,所以在治癒後的兩個月內,要繼續服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並定期進行心臟彩超或者心電圖的複查。

如果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川崎病導致的心臟併發症並不多見,家長們不要被網路百科上的可怕併發症嚇到,平時多儲備疾病方面的科普知識,病到臨頭時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

順便提一句,如果寶寶接受了丙種球蛋白的治療,通常11個月內不建議接種活疫苗(比如麻疹以及水痘疫苗),因為這期間接種活疫苗有可能不產生抗體,也就是說有可能打了白打,疫苗起不到應有的保護作用。

治療中耳炎可用抗生素

寶寶哭著抓耳朵,可能得中耳炎了

嬰幼兒急性中耳炎是常見的感染性疾病,發病率在臨床上僅次於感冒,也是感冒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來自美國的統計資料表明,美國兒科醫生開出抗生素處方最多的疾病就是急性中耳炎。很多媽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中耳藏在耳朵裡頭,病菌是怎麼跑進去的呢?答案很簡單:人的鼻咽部與耳部是透過咽鼓管相連的,嬰幼兒的咽鼓管特別短,又比較寬而扁平,管口常呈開放狀,而且正好與中耳相通,鼻咽部要是發生細菌或者病毒的感染,就容易透過咽鼓管感染到中耳,引起炎症反應。引起急性中耳炎的細菌常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引起急性中耳炎的病毒常為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儘管病毒也可以導致中耳炎,但總的來說,急性中耳炎仍以細菌感染為主。

急性中耳炎患兒常常表現為耳朵疼痛,啼哭不止,並經常用手抓耳朵,伴發熱、拒絕吃奶等症狀。如果伴有鼓膜穿孔,還可能見到膿性黏液分泌物流出耳外,患兒聽力減退。患了急性中耳炎,應該積極、徹底地治療,只要及時治療一般都能痊癒並且不留後遺症。

對於嬰幼兒急性中耳炎的診斷和治療,2013年初美國兒科學會更新了《兒童急性中耳炎診治指南》,為6個月~12歲兒童的無併發症急性中耳炎提供診斷和治療的推薦意見。這些推薦意見是基於循證醫學的證據,提供了更嚴格的急性中耳炎診斷標準,旨在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主要的診斷推薦意見包括:

第一,當出現中度至重度的鼓膜膨脹或非急性外耳道炎引起的新發耳漏時,才應該被診斷為急性中耳炎。

第二,輕度鼓膜膨脹和時間短於48小時的耳朵疼痛,或劇烈的鼓膜膨脹時,可能為中耳炎。對於不能說話的孩子,抓耳朵、拽耳朵、蹭耳朵或揉耳朵可能表明耳朵疼痛。

治療中耳炎的用藥選擇

治療中耳炎要根據寶寶的年齡、病情等具體情況因病施治。主要的治療推薦意見包括:

第一,雙側或單側的急性中耳炎,並伴有嚴重的症狀或體徵(如中度或重度耳痛,或者耳痛時間在48小時以上,或者體溫39℃及以上)的患兒應該使用抗生素。

第二,對於6~11個月的患有雙側輕中度中耳炎的患兒,醫生應該開抗生素進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