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正人何?〃
為政要素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十、論教育、禮與詩
第40節: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8)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曰:'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曰:'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禮記》第十八)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子曰:〃由也,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 〃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第41節:緒論(1)
下 篇 老子
緒 論
一
孔子的人文主義能否叫中國古人感到充分的滿足呢?答覆是:它能夠滿足。同時,也不能夠滿足。假使已經滿足了人們的內心慾望,那麼就不復有餘地讓道教與佛教得以傳播了孔子學說之中流社會的道德教訓,神妙地適合於一般人民,它適合於服官的階級,也適合於向他們叩頭的庶民階級。
但是也有人一不願意服官,二不願意叩頭。他具有較深邃的天性,孔子學說未能深入以感動他。孔子學說依其嚴格的意義,是太投機,太近人情,又太正確。人具有隱藏的情愫,願得披髮而行吟,可是這樣的行為非孔子學說所容許。於是那些喜歡蓬頭跣足的人走而歸於道教。前面已經指出過,孔子學說的人生觀是積極的,而道家的人生觀則是消極的。道家學說為一大〃否定〃,而孔子學說則為一大〃肯定〃。孔子以義為禮教,以順俗為旨,辯護人類之教育與禮法。而道家吶喊重返自然,不信禮法與教育。
孔子設教,以仁義為基本德性。老子卻輕蔑地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孔子學說的本質是都市哲學,而道家學說的本質為田野哲學。一個摩登的孔教徒大概將取飲城市給照的A字消毒牛奶,而道教徒則自農夫乳桶內取飲鄉村牛奶。因為老子對於城市照會、消毒、A字甲級等等,必然將一例深致懷疑,而這種城市牛奶的氣味將不復存在天然的乳酪香味,反而氤氳著重大銅臭氣。誰嚐了農家的鮮牛奶,誰會不首肯老子的意見或許是對的呢?因為你的衛生官員可以防護你的牛奶免除傷寒菌,卻不能免除文明的蠱蟲。
孔子學說中還有其他缺點,他過於崇尚現實,而太缺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中國人民是稚氣地富有想象力,有幾許早期的幻異奇蹟,吾人稱之為妖術及迷信者,及後代仍存留於中國人胸中。孔子的學說是所謂敬鬼神而遠之;他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