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了總收入的 11.8%和 4.2%,但抗日戰爭結束時,中央政府的
農業土地稅收很快下降。戰時的田賦徵實確實使中央政府對糧食供應有了它
所追求的更大程度的控制,同時由於減少了政府向軍隊、公務人員和城市工
人供應糧食的直接開支,田賦徵實還相當大地抑制了戰時紙幣發行的增長速
度。不過,在實行這個政策時並沒有對舊的田賦制度的不公平作任何糾正,
當國內其他階層大都被免除或能夠避免類似的直接稅時,個體小農卻增加了
新的不公平的負擔。①
幾乎跟所有的“不發達”國家一樣——明治時期的日本和 1949 年後的中
國是主要的例外——戰前的南京政府的收入主要依靠間接稅。三項最重要的
稅收是關稅(關稅自主權收回後,收入迅速增加)、鹽稅和貨物稅。如表 20
所示,在這三項下的收入,佔仍不穩定的 1928—1929 財政年度總收支的 55.7
%。在此後八年中,這個比例在最高 81.9%(1932—1933 年)和最低 56.6
%(1935—1936 年)之間變動,平均數為 71.4%。平衡來自各種雜稅、政府
企業的收入,而最重要的是來自借款。到 1936 年 10 月才進行引進所得稅的
初步工作。1937 年戰爭爆發,阻礙了這個計劃;所得稅、遺產稅和戰時過分
利得稅加起來從未超過政府總收入的 1%或 2%。給少數人,包括政府“知內
情者”在內帶來巨大利益的投機商業和財務交易,在戰爭和內戰期間從未真
正對之課稅。戰前國民黨的財政政策主要依靠遞減的間接稅,儘管 1937—
1949 年的收入中來自稅收的愈來愈少,但間接稅仍然佔優勢。
在戰爭爆發前,外國借款在國民黨政府的財政中數字不很大。幾筆比較
小的借款是 30 年代借的,其中包括總數為 2600 萬美元的兩筆美國商品借款,
和為修建鐵路借的一些錢。戰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和美國(經濟合作
署)的援助基金(當然不是借款)主要用於彌補中國巨大的貿易赤字,但沒
有適當的計劃或控制,對經濟無甚裨益。1937 至 1945 年間實際利用戰時信
貸和租借法案合計約 21.5 億美元(美國 18.54 億;蘇聯 1.73 億;英國 1.11
億;法國 0.12 億)。這些錢部分以軍需品和勞務的形式接受,部分則在戰時
和戰後時期跟政府積累的外匯(主要透過美國戰時以高匯率購買當地貨幣得
到)一起,在徒勞地企圖維持法幣的對外價值中浪費掉了。①總之,外國信貸
和援助幫助國民黨政府度過了戰爭;但對戰前或戰後的經濟發展毫無貢獻。
表 20 所示每年收入與支出之間的赤字,主要靠在國內舉債來彌補,事實
上在 1931—1932 年度以後,內債每年都超過赤字本身,因為有些收入在各種
帳目中是作為現金餘額擁有的。在 1927—1935 年間,南京政府財政部發行了
38 種內債,票面價值 16.34 億元。①這種“一般用途”的舉債之所以成為必
要,主要是由於政府大量的軍費開支。起因於政治上無能為力,不能“打破
① 周舜莘:《中國的通貨膨脹,1937—1949 年》,第 64—65 頁;張嘉璈:《惡性通貨膨脹》,第 140—144
頁。
① 揚格:《中國與援助之手,1937—1945 年》,第 440—442 頁。
① 千家駒:《舊中國公債史資料》,第 370—375 頁;揚格:《中國的建國成就》第 459—468 頁。
飯碗”,裁減中央和各省的軍隊;與共產黨佔據的蘇區的戰爭費用增加;以
及 1931 年後面臨日本即將入侵,蔣介石軍隊需要現代化。
1931 和 1932 年令人憂慮的政治與經濟形勢嚴重地影響了上海的債券市
場。例如,財政部發行的以關稅作擔保的債券下跌,從 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