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飛機安裝在風洞中進行研究了。從此,美國風洞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了,取得許多重大研究成果。比如,透過幾百次吹風試驗,很快發現在發動機上安裝一個重量很輕的整流罩,就能輕而易舉地把飛機時速提高20英里。
蘇聯也很厲害,早在十月革命勝利的第二年,就建造了第一座整機試驗的全尺寸風洞。聽說,斯大林稱讚蘇聯風洞是‘打敗希特勒的一顆重磅炸彈’呢。”
25 教風嚴謹 盧慶駿名師出高徒(4)
平時沉默寡言的馬明德講起風洞來如數家珍,滔滔不絕,陳賡聽得入迷,最後語氣堅定地說:“你和嶽劼毅教授都是空氣動力學專家,現在要考慮搞中國的風洞了,咱們軍工學院一定要有風洞,從小型開始,得快點幹。”
馬明德笑笑,他是個性格內向而平和的人,建造中國人自己的風洞是他夢寐以求的志向,可那需要錢啊,軍工有那個能力嗎?不管怎麼說,陳院長對風洞感興趣,這讓馬明德興奮莫名,他半宿睡不著,長吁短嘆,輾轉反側,想想自己已經38歲了,已近不惑之年,坎坷的人生之路,往事不堪回首啊。
1915年,馬明德出生於北京,父親馬文蔚在北洋政府交通部供職,是學富五車的讀書人,文章極好,閒時愛好金石雕琢。長子的降生,如天賜美玉,按照中國人“玉不琢,不成器”的傳統,父親要讓兒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馬明德不負老父厚望,193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成為這所江南名校的好學生。1937年夏,他回北平家中度暑假,正趕上“七七”事變,古都陷落,馬明德亡命天津,又乘船到青島,轉火車回到上海。8月13日,日寇進攻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由徐家彙遷入法租界,在戰亂歲月的惶恐不安中,馬明德於1938年畢業,在父親的資助下,赴美留學,一年後,他就獲得密歇根大學航空工程碩士學位。隨後他前往美國東部特拉華州的伯倫克飛機工廠實習,那是一家規模不大的小廠,卻禁止外國人進入該廠的技術設計室。望著玻璃窗裡面的美國工程師,馬明德深感弱國留學生備受歧視的那種無奈和忿懣。既然學不到真正的航空技術,又何必在大洋彼岸空耗時光?國內的抗戰如火如荼,他再也等不下去了。
1939年底,馬明德回到上海,當時幾所私立大學競相禮聘他去執教,他卻不堪忍受日寇統治下的亡國奴氣氛,又不屑去英法租界過“孤島蝸居”的日子,就婉拒了朋友們的好意。
1940年6月,婚後第五天的馬明德夫婦,悄然離開上海,前往香港。維多利亞港的碧波,銅鑼灣的高樓,都吸引不了馬明德,在美麗賢惠的妻子蔣祖綺的理解和支援下,他決心以自己的航空工程專長去報效多難的祖國。
他們在香港稍作停留就乘船去越南海防港,經陸路的小火車一路顛簸進入雲南省。馬明德在昆明找到國民黨政府管理航空的下屬機構,他的要求很簡單,他想去內遷到雲南的中央杭州飛機廠工作。
“願意去就去吧。”國民黨官員耷拉著眼皮,漫不經心地給馬明德開了張介紹信,委任他為工程師組長。
中美合作創辦的中央杭州飛機廠,為了躲開日軍鐵蹄,千辛萬苦地搬遷到中國與緬甸交界的山區小縣。
馬明德有一股“不到黃河心不死”的韌勁,為了自己痴愛的航空事業,他在昆明無心留戀,又和夫人朝行夜宿,飽嘗艱辛,直奔中緬邊界的大山,那裡畢竟有自己國家的飛機廠呀。馬明德終於見到了那個偏僻小縣城裡的飛機廠。命運似乎要殘酷地折磨我們年輕的飛機設計師,就在幾天前,日本飛機越過中緬邊境,炸燬了這個可憐的飛機廠。
望著被毀壞的裝置,馬明德欲哭無淚。飛機廠的負責人告訴他,跨過邊界向南50公里有個叫八莫的緬甸小鎮,那裡還有該廠的飛機發動機裝配廠。馬明德心中豁然開朗,趕到八莫後,他的職務是負責該廠發動機試車工作。馬明德全力以赴,建設試車工作臺,他按照美方設計的圖紙,親自抓土建工程,每天和工人一起,滿身泥土,滿臉汗跡,在實際工作中打下堅實的航空工程技術基礎。
然而緬甸戰局越來越糟,英軍節節敗退,仰光淪陷。八莫發動機廠奉命拆下主要裝置,撤回昆明。至此,中央杭州飛機廠僅存的最後一個分廠也宣佈解散了。來自浙江的工人們痛哭流涕,大罵那些黨棍們把好端端的工廠給毀了。在危難的時候,馬明德很冷靜,他決心保住這批技術工人,有了人,就不愁造不出飛機,他帶領一大批技術工人離開了八莫,投奔貴州省大定,那裡還有一個發動機製造廠。大定和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