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列的各種儀器、實物、模型。當蘇聯顧問知道槳葉是木製品,以不可思議的口吻說:“真令人難以置信,了不起啊!”
1955年3月,馬明德帶著助手們,陪同蘇聯顧問到北京航空學院參觀學習。返院後,指定紀士玶深入開展風洞流場測試和天平校正工作,並準備好空氣動力學課程的8個實驗,一、二號風洞迅速投入教學實踐。
這一年,瀋陽112廠自行設計的高亞音速教練機急需風洞實驗。飛機設計負責人顧誦芬是馬明德的學生,聞訊哈軍工的風洞試車成功,坐上火車,匆匆趕來見馬明德。
“馬老師,我來向您求援了;”顧誦芬急切地說,“我們這架‘殲教…1’現在沒辦法上天呢,急死人!”
馬明德緩緩地說:“用風洞嘛!不在風洞做試驗怎麼能上天?”
在馬明德的指導下,“殲教…1”的設計透過兩座風洞的大量試驗,再與計算相比較,確定了教練機的所有氣動資料。從而保證了建國後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架飛機安全上天。
在建成一、二號風洞的同時,由嶽劼毅教授主持設計的馬赫數為、實驗段截面為80毫米×80毫米的三號風洞也隨之建成,1956年初,試車成功。這是我國第一座真空吸入式超音速風洞,在建造過程中吸取了北京航空學院的經驗。嶽劼毅、馬明德兩位教授在工作中配合默契,馬明德設計了三號風洞的真空箱,又指導助手完成風洞與真空箱連線的快速閥門的設計。
從1956年到1963年,哈軍工又建成了四到八號5個風洞,形成聞名於國內航空界的“軍工風洞群”。這大小8座風洞,構成了從低速、跨音速到超音速的配套風洞群,是我國風洞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馬明德和他的助手們,為我國早期的戰機翱翔於萬里長空,為我國各型導彈的研製立下了汗馬功勞。1956年10月,馬明德作為解放軍國慶觀禮代表,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
25 教風嚴謹 盧慶駿名師出高徒(7)
風洞實驗室的建設是哈軍工人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奮發圖強辦學校的代表作。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學院各系建起一系列大型、先進的實驗室。例如,空軍工程系的航空發動機實驗室、炮兵工程系的炮兵兵器實驗室、海軍工程系的水力實驗室、裝甲兵工程系的車場和實物教室、工程兵工程系工程電器實驗室等。與之同時,一支思想進步、能夠熟練操作、維修實驗裝置並指導學員上實驗課的年輕的教學輔助人員隊伍也很快成長壯大起來了。
26 地學女傑 劉恩蘭笑傲東海浪(1)
地學女傑 劉恩蘭笑傲東海浪
苦讀標兵 譚國玉“人在陣地在”
哈軍工有一位傳奇式的著名女教授,叫劉恩蘭,1954年9月從東北師範大學地理系調到哈軍工海軍工程系,任海道測量教授會主任。她是全國政協的特邀委員。
不管誰見了劉恩蘭教授,第一反應是,這分明是個農村老太太嘛。劉恩蘭的外表實在太普通了,一身藍色的衣服,“清湯掛麵”式的短髮,戴一副普通眼鏡,和鄉村小學教員沒有兩樣,然而誰能知道這個身材瘦小的老太太身上竟蘊藏著火山一樣的能量,她的頭上戴著幾頂足以讓國人感到驕傲的桂冠。
劉恩蘭1904年4月出生於山東省濰縣,早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女子大學,1931年留學美國克拉克大學,獲碩士學位。工作幾年後,她還想深造,要去英國最著名的牛津大學,美國同事好意勸她,你是一箇中國女士,又年過30 了,考牛津實在太困難。劉恩蘭有股山東人的倔強勁兒,她又跨過大西洋,以頑強的毅力考取了牛津大學,1941年,在她37歲的時候,攻下博士學位,她是我國第一位獲得英國牛津大學自然地理學最高學位的女科學家。在國外留學和講學期間,她曾風塵僕僕數萬裡,實地考察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蘇聯等十幾個國家,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環球考察北美及歐亞社會地理、自然環境、風土人情的女學者。早年她參加過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建立的中國科學社,並同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一起建立了中國地理學會。劉恩蘭留英期間,不幸遭遇車禍,身體受重傷後,一直沒有結婚,身在異邦,孑然一身,埋頭於教育和科研事業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她在英國軍方的支援下,乘小型潛艇考察海流湍急、水下地形異常複雜的英吉利海峽,取得大量科學資料,為後來英國海軍戰勝法西斯德國海軍貢獻了力量。劉恩蘭也因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