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9部分

“嗬!成績不小哇!”陳賡高興地掃視著滿屋擺的圖紙說,馬明德聞聲站起來,陳賡走過去,握住馬明德的手,用力搖了幾下: “我給你報喜來了,馬主任!”

馬明德還沒明白過來,風洞才開始建造,報什麼喜呀?

陳賡笑嘻嘻地說:“你要的高階木工和車工,咱學院裡可沒辦法解決,沒這樣的能工巧匠呀。我給哈爾濱市委王一倫書記寫了信,請市政府幫助在全市的工廠裡尋找,現在找到兩位,據說名氣還不小呢,明天到你這裡報到,所以我先給你報個喜信噢。”

馬明德恍然大悟,感激地望著陳賡,光是嘿嘿兒地笑,心裡有一籮筐話卻說不出一句。為了建造風洞,院長親自幫助在全市尋找高階技工,我們的好院長啊,您工作那麼忙,還掛念著這樣小的一件事,我們不把風洞建造起來,怎麼對得起您啊!

。。

25 教風嚴謹 盧慶駿名師出高徒(6)

哈爾濱市有名的巧木匠吳相亭和八級老車工姜延棟興沖沖地來見馬明德,雖然他們不知道風洞為何方聖物,但黨和政府調他們到哈軍工工作,那種發自內心的自豪和榮光,使兩位樸樸實實的老工人紅光滿面,樂得合不攏嘴。

馬明德把風洞鐵殼體的加工交給紀士玶去辦,他自己集中精力和吳相亭等人研究槳葉的加工工藝。他們選擇堅硬的核桃木料,再把它變成合乎技術要求的螺旋槳葉片,這種複雜活兒,連見多識廣的吳師傅也沒有做過。馬明德綜合有關資料,和吳師傅反覆做試驗,使木料的抗拉力、抗阻力、抗扭力和木料的膠合、加溫、脫脂、乾燥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逐一得到解決。然後又親自帶著實驗員煮木料,指導吳相亭按著圖紙刻制槳葉。經過近5個月的摸索,第一片合乎要求的木質槳葉終於刻製成功,這在中外風洞建造史上是個創舉。接著吳相亭一鼓作氣,將12片槳葉全部製成。

與此同時,馬明德指導車工姜延棟加工其他零件,又領著院實習工廠鉗工張志敏、張旗中等師傅在新竣工的1500平方米風洞實驗樓中安裝風洞,吊裝風扇,裝配天平和電機。

風洞殼體在哈爾濱鉚焊廠加工,廠方不懂怎麼幹,一定要哈軍工派人指導。馬明德去了幾次,而紀士玶則要天天和工人們在一起流汗,負責指導和監督殼體加工,這兩個風洞殼體共用去60噸鋼板。

莊逢甘教授是個理論家,他完成了風洞風扇的氣動計算,機械設計則由老師馬明德一手包辦。風洞天平由學院實習工廠加工,鉗工車間副主任左雪農抓得很緊,一有問題就去請教馬明德。

春雨秋風,寒暑更替。馬明德和他的助手們整整苦幹了一年零三個月,其間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和付出的心血汗水,一言難盡。與馬明德搭鄰居的顧懋祥教授常常看到早出晚歸、面容憔悴的“風洞教授”,總是說:“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呀!”從南京軍事科學研究室一起來的老朋友張述祖、任新民、周祖同等教授也常常來看馬明德,都為他的忘我工作精神而感動。唐鐸等系領導更是處處時時關心著風洞建設,已到北京赴任的陳賡也常來電話詢問工程進展。

1954年11月20日上午,哈軍工大院突然響起巨大的轟鳴聲,一號風洞首次試車一舉成功。最大風速為50米/秒。大家乘勝前進,又奮戰40天,二號風洞也試車成功。紀士玶負責風洞的流場和天平校測,他在轟然的巨響中,向馬明德伸出大拇指,表示兩座風洞的效能達到了設計要求,天平的效能良好。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最早建成的兩座實用型低速風洞。

1955年1月8日,空軍工程系舉行風洞實驗室開幕典禮,並在實驗室大樓刻石留念。在人們的熱烈掌聲中,院首長及各部、系、處、專科領導,各教授會主任和空軍領導機關的代表走進會場。系主任唐鐸致開幕詞,空氣動力學教授會主任嶽劼毅教授報告實驗室籌建經過,劉居英副院長代表學院黨委向實驗室全體同志祝賀,並宣讀陳賡院長兼政委簽署的嘉獎令,向為建設兩座風洞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馬明德教授、實驗員鄧士貽、技工吳相亭、姜延棟、黃振遠、張志敏、實習工廠鉗工車間副主任左雪農、鉗工張旗中給予嘉獎。

當劉居英把獎品頒發給馬明德時,馬明德只說了一句話:“謝謝院首長……”他鼻子一酸,頓時熱淚盈眶,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劉居英親切地說:“我代表院黨委和全院同志感謝您,感謝全室同志,你們為我們學院的科研事業,立下了頭功!”

開幕式後,與會同志參觀了風洞吹風實驗表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