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很補,高蛋白嘛。我吃了一口,發現自己不習慣那個味道。不知怎麼的,我從小不喜歡燉的雞蛋,覺得那個特別難吃。但是他們一直勸我多吃點,這就是中國人的習慣,勸菜嘛,就是“你不要客氣,就像在自己家裡一樣”。可在家裡的話,我要是不喜歡這道菜,根本沒人強迫我吃。
被勸不過,我又吃了一口,發現自己真的不喜歡那道菜,雖然它是道主菜,花了主人家最多心思,但是不喜歡就是不喜歡,這事勉強不來。不過,這在主人家看來就成了客氣,於是那位叔叔把我的碗“搶”了過去,舀了兩大勺,給盛了滿滿一碗。面對這種情形,我真是欲哭無淚,可你還不能抱怨,“畢竟人家是為了你好”。
我就記得,勉強嚥了幾口之後我都快吐了,終於沒有吃完它。時至今日,我都記得那家人當時的表情——不識抬舉!他們就認為,這麼有營養的東西我不應該浪費。
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對跟著父母去做客一事懷有畏懼心理。不管是吃飯,還是收紅包,自己都有點像道具,讓對方使用,表演給我爸媽看。
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叫“禮多人不怪”,但是你如果完全忽略對方感受,那就會給別人造成困擾,煩不勝煩,反而偏離了禮儀原有的目的。
很早以前,我在《故事會》上看到一篇故事,名字好像就叫《禮多人也怪》。故事說的是有個農民進城辦一件事情,有個在城裡工作的老鄉幫了他一個忙。這個農民就很感激他,要給他送禮。對*得只是舉手之勞,堅決不要,可這個農民也實在,老覺得欠了他一個人情,不還上就心裡不安。他便變著花樣地送,可每次都被退了回來。
有一天,悲劇終於發生了。這個在城裡工作的要外出辦事,發動汽車後感覺車震動了一下,明顯軋到什麼東西了。他於是趕緊下車檢查,結果打死他也沒有想到,他軋到的是要給他送土特產的老鄉!原來,這個老鄉又帶著一些土特產進城了,到他家後敲門沒人應,估計他們正在午休,於是下樓等。這個老鄉認得他的車,加上天氣熱,便躺到車底下去了,躺著躺著,結果睡著了……
所以講禮儀,不是什麼事情都多多益善,熱情過度了也會讓人很頭疼。返觀現在,則是另一種極端。現在的小孩子哪像過去那麼拘謹?逢年過節,不等你準備好,他就先開口了:“恭喜發財,紅包拿來!”至於大人,也越來越不重視形式了,過去還放放鞭炮,請人來演場戲,現在則幾乎沒有了。
很多人喜歡說“現在的人情怎麼這麼淡漠了”或者“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之類的話,可是你別忘了,這些氣氛都得藉助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現在給個紅包都像是在應付債主,過年時連形式都懶得搞了,又怎麼可能會有年味呢?
傳統文化在流失,禮儀道德在淪喪,是否也有你我的一份責任呢?
本節要點:
不要以為“禮多人不怪”,如果忽略了對方感受,就會熱情過度,給別人造成困擾或不便。
過年要有過年的形式,才會有年味,尊重人也得藉助合適的形式。
。。
禮,就是尊重別人的感受(1)
在談到禮儀的時候,我多次強調“禮”比“儀”重要,有些朋友就覺得奇怪:生活中有那麼多粗魯的人嗎?
如果把“禮”解釋為“尊重他人感受”,把“不尊重他人感受”理解成“粗魯”的話,那麼我不得不說,生活中行為粗魯的人還真不少!
以前,我們在跟外賓打交道的時候,就會拿中國人處事的這一套招待他們,絲毫不顧及對方感受。比如說給人家夾菜,對人說多吃點這個菜、多喝點那個湯,這道菜很補很好吃,你一定要多吃點。問題在於,大家的口味不一樣,喜好也不同,你喜歡的菜,他還未必喜歡呢。你覺得給人夾菜是熱情,可他還有心理顧忌,覺得不夠衛生呢。
再比如說敬酒。現在說到喝酒,很多人會有感覺,覺得西方的酒文化都是高腳杯、紅酒葡萄酒什麼的,比較文雅,其實這是一種偏見,中國人也有良好的酒文化,西方人也會酗酒,只不過發展到今天,已經變得有些畸形了。
今天的敬酒倒有些像罰酒。常見的情形是,有個人端著杯過來了,看到你的酒杯沒倒滿,給你添滿,說:“我敬你!”——到此為止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給人添酒也是尊重人的一種,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使事情完全變了味兒。他喝完了,要求你也必須幹了,甚至威脅道:“要是不幹,那就是太不給面子了!”最後,他能把這事上升到面子、人格、尊嚴這種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