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誰大就誰在前面,包括我們平時所說的“前後”、“左右”。西方人的禮儀也很好記,他們是以右為上的,大家想一想,西方是怎麼說“左右”的?英文裡就叫“right and left”,叫“右左”,以右為上。
整體說來,中國的傳統還是以左為上,像漢朝這樣的非常少見,清朝、民國時期離我們比較近,加上當時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情況也多了,這時候又以右為上了,算是跟國際接了軌。
時至今日,我們在次序上還有兩套做法,一套是以左為上,這是傳統的,常見於婚禮、壽宴、喬遷之喜等,還有一套是以右為上的,常見於外企、政府機關。你看一下每年兩會國家領導人的照片,留意一下他們所處的位置。總書記站中間,這是沒有問題的,總理呢?總理一般是站在總書記的左邊還是右邊?都是右邊。這是為了跟國際禮儀保持一致。
此外,一般相對不吉利的事情,也是以右為尊的,比如說有人去世了,準備出兵打仗了。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人也會站在右邊。
所以說學習禮儀並不難,只要你做個有心人,多觀察一下日常生活,多回想一下我們經常唸叨的一些詞或典故,就會明白哪個先哪個後,哪個尊哪個卑了。
之前,我找《三國演義》的繪本,就發現現在有些畫畫的不懂這一些。像“桃園三結義”這一幕,過去的繪本是怎麼畫的?劉備站中間,然後呢?關羽站在他左邊,張飛站在他右邊,因為這時候是以左為上。現在一些搞網路遊戲的多少還好點兒,設計三國人物的英雄形象時雖然不看書,但多少會參考一下過去的繪本,在排序上就不會出問題。但是有些畫動漫的就胡來了,我就見過一本三國漫畫,封面便是“桃園三結義”:一張長桌子面前,劉備站在最右邊(面對桌子時),正中間是關羽,張飛站在最左邊,三個人一字排開。再看一下內文,類似的常識錯誤還有很多,你說這樣的繪本能賣好嗎?
這種人做文化產業不賺錢,我只能說是吃了沒文化的虧。
本節要點:
不管什麼場合,誰是主角,誰就享有一切禮儀的優先權。
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習慣了把重要的放在前面。比如中國人講“君臣”、“父子”、“男女”,很明顯,誰大就誰在前面。
一般說來,慶祝婚禮、壽宴、喬遷之喜等,以左為上;外企、政府機關搞活動時,則以右為上。
禮多人不怪?也怪!
講到禮儀中會用到的各種次序,千萬不要被它嚇到了,你只要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想一想,覺得哪個位置最為便利,就明白孰尊孰卑了。在禮儀中,真正煩人的是熱情過度。
有段時間,我特別反感我們傳統文化中那些禮節,也就是所謂的客套。
比如收壓歲錢,我小的時候,春節期間去給人拜年,臨走時親戚朋友通常會給小孩子包個紅包。這時候,我就會很高興,心想又有錢買鞭炮了,可爸媽肯定會讓我把紅包拿出來,還給人家。對方當然不答應了,於是,各種客套手段就全派上用場了,一個非要給,一個非不要,雙方圍著小孩子“搶”來“搶”去的,其激烈程度不亞於打架,年年如此。小時候,我還見過為了這種事推搡到田裡去的。
總之,中國人特別的熱情,也特別的假。這時候,你要是不再客氣,直接收下了,對方反而可能在心裡暗罵道:這人真不懂事!反過來也一樣,對方要是客氣一下,你就不再給對方的小孩子塞紅包,對方也會在背後罵你“真小氣”,甚至迎人便講。
同樣煩人的事情還有吃飯。去親戚朋友家之前,父母總要交待:到了別人家要懂禮貌,想吃東西夠不著時讓我給你夾,不要自己亂跑。但到了吃飯的時候,根本不用麻煩父母,對方就會一個勁兒地勸菜。我最煩的就是別人給我夾菜,倒不是嫌別人不乾淨,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我想吃什麼。他告訴我這個東西很好吃,那是他覺得好吃,我口味跟他不一樣。
過去不像現在這樣,現在餐桌上會有玻璃轉檯,你想吃某道菜,夠不著就轉過來再夾,過去是沒有這些的,有些菜你明明很想吃,可是夠不著,爸媽又交待說“要有規矩,不能亂來”,自己又不好意思當著外人面說自己想吃,那還能怎麼辦?只好眼巴巴地看著,或者盼著爸媽能明白我的心思,幫我夾一下。
最讓我鬱悶的是有一次跟老爸去拜訪在縣城工作的老鄉,老鄉一家人都很熱情,最後留我們吃午飯。午飯有道菜是海鮮燉雞蛋,光雞蛋就用了十幾個,燉了一大鍋。他們覺得這個東西給孩子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