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百姓的勞役負擔;
六、 廣言路;
七、 杜讒口;
八、 王公以降皆習《老子》;
九、 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要求父親在世母親去世的也應該服喪三年;
十、 上元前勳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指上元以前的勳官,朝廷已經發給告身也就是勳官憑證的,不再審查核實;
十一、 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指京官八品以上的增加俸祿;
十二、 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指長期任職的官吏,才能高地位低的可以升職。
上書建言十二事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方方面面,是一份完善而全面的施政綱領,大體可分為三部分:一是尊崇老子,提倡道家無為而治的方針,息兵息役,輕徭薄賦;二是移風易俗,淨化政治空氣和社會習俗;三是要求照顧中下級官吏和百姓的利益,以圖籠絡人心。
其中第一條重視農業,第六條廣開言路,第七條疏遠小人、杜絕讒言,幾乎是每個統治者上臺都要鼓吹的官樣文章。第四條禁斷浮巧,旨在迎合高宗提倡節儉的口號,第八條要求大臣們都學習《老子》,因“國家聖緒,出自玄元皇帝(指老子)”,李唐皇族以老子李耳為先祖,提倡尊崇老子以示武后忠於李唐的立場。這兩條都有向高宗和群臣表忠心,打消他們戒心的考慮,當然也從側面反映了她尚未獨掌權柄,還需要妥協示好。等到她地位穩固之後,那就要求大臣不學習《老子》,改學習她寫的《臣軌》了。第三條息兵,以道德化天下,是整個施政綱領中的核心要點,即道家的無為而治。勸課農桑,輕徭薄賦,禁斷浮巧,省功費力役等等,皆是圍繞這個中心擬定的。
整個治國綱領都以李唐尊崇的道家思想為出發點,無一不是堂皇道理,貌似給足高宗面子,實則暗藏機鋒,別有玄機。以“息兵,道德化天下”而論,消弭戰事,與民休息,無人可以說半句不是,然結合當時的政局來看,吐蕃的崛起令唐帝國的邊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西面突厥貴族密謀復國,東方新羅蠶食遼東故地,煽動起當地的民族情緒,解決起來頗為棘手。高宗有心開疆拓土成為一代雄主,自不容西域和朝鮮半島脫離唐廷的統治,而他任命的兩位儒將,偏偏又都是武后的政敵。裴行儉縱橫西域,治地萬里,劉仁軌經略遼東,屢破新羅。每一次征服和勝利,都為他們的功勞簿錦上添花,使其地位更加不可動搖。尤其是長期負責選官的裴行儉,先後薦引提拔了大批良材驍將,是武后勢力向軍隊滲透的一大阻力。有鑑於此,武后要求息兵止戰,正是向忠於李唐的軍方勢力刺下的溫柔一刀,直指要害。古中國向來都有撫民以靜、止戈為武的傳統,漢武溝通西域,唐宗南征北戰,皆被宋儒評為窮兵黷武,好大喜功。這一理論在唐代大臣中也很有市場,太宗皇帝對高昌和薛彥陀的征服戰爭,都受到以魏徵為首的儒臣的批評,降至武周時期,名相狄仁傑也以勞民傷財為由要求放棄安西四鎮。而大非川一戰唐軍損失甚重,府兵待遇低下等等,也令得民間反戰情緒升溫,府兵逃亡人數的增多便是明證。故此,武后上書稱“今群臣納半俸、百姓計口錢以贍邊兵,恐四方妄商虛實,請一罷之。”'4'說群臣需要交納一半的俸祿,百姓要交納人口稅來贍養邊兵,請一一罷黜,把普通官吏和百姓的利益和邊兵直接對立起來,對裴行儉、劉仁軌等軍方實權人物構成壓力。
第九條要求父親在世母親去世的也應該服喪三年,被認為是具有女權色彩的一項提案。古中國的宗法制度於禮雖是夫妻匹齊,但仍然以父系為主。父親去世子女需服喪三年,母親去世時如果父親已經不在世,同樣要服喪三年;但如果母親去世時父親仍在人世,為了表示對父親的尊重,子女只需服喪一年。武后認為這不合人情道理,要求修改禮儀:
竊謂子之於母。慈養特深。生養勞瘁。恩斯極矣。所以禽獸之情。猶知其母。三年在懷。理宜崇報。若父在為母止一期。尊父之敬雖同。報母之慈有缺。且齊斬之制。足為差減。更令周以一期。恐傷人子之志。今請父在為母終三年之服。'5'
武后在表章中論述母親對子女的生養之恩,如天高海深,為人子者不尊重孝順母親,未免禽獸不如,“竊謂子之於母,慈養特深,生養勞瘁,恩斯極矣,所以禽獸之情,猶知其母。”云云,委婉地表達出對太子弘“數怫旨”的不滿,和日後以《孝子傳》賜次子賢的做法如出一轍,希望藉此條例提高母親在家族中的地位,強調兒子應尊重母親。
第二條請求免除京畿三輔地區的徭役,和第十一條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