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提及,寫他在清軍營中九死一生。同樣,在四川傳教的利類思、安文思則險些死於張獻忠刀下。諸如此類的記載,讓人窺出耶穌會士在中國各地是極其活躍的。

衛匡國的書,也證實了明末政壇一些要人的教徒身份,包括孫元化、霍式耜、丁魁楚、龐天壽等,並敘述了他們的經歷。康熙後因實行禁教政策,凡記錄傳教士和入教文人事蹟的著作,均被刪毀,致使教徒的活動在中國史籍中難覓。於是,《韃靼戰紀》中的有關記載,便使這些重要史實,不致因中國官方的禁絕而淹沒。

《韃靼戰紀》於1654年首版於安特衛普,為拉丁文版。嗣後在德國科隆(1654)、英國倫敦(1654)、義大利的羅馬(1654、1655)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655)等地出版。據統計,1654~1706年間共用九種不同的語言發行211版,在當時曾經廣泛流傳。

拉丁文第一版為羊皮硬麵,外部尺寸12×8厘米,156頁正文,附雕版印製的地圖。

市場例項

拉丁文頭版的《韃靼戰紀》存市量不算最少,因而雖然已出版了350多年,價錢卻不貴,一般在2,000美元上下。倫敦某古舊書店有兩本在出售,一本開價2,190美元,一本開價1,710美元。

本書展示的一冊,為土耳其伊斯坦布林一家古舊書店的存貨,無缺頁,封面未重做,保持百分百原始狀態,品相完整。該書開價為1,100英鎊。

四.米勒的《中華帝國觀察》

米勒生平

德國人米勒(Andreas Müller; 1630~1694)前文已有論述。他一生從未踏足中國,卻鍥而不捨地予以研究。他所憑藉的資料,大多來自耶穌會士的著述,及各方人士收羅到歐洲的中國典籍。他的研究,帶有“二手”的色彩,同時也初具學院派漢學的雛形了。

米勒的時代,德國的北部已是新教的勢力範圍,因此,除湯若望等少數人外,德國赴華的耶穌會士很少,一手的資料,自然不普遍。但德國人對中國的好奇,絕不會落在葡萄牙人、義大利人和比利時人之後,照樣出現了一批漢學名著,如基歇爾(Athanasius Kircher; 1602~1680)的《圖說中國》、米勒的《中華帝國觀察》、門澤爾(Christian Mentzel; 1622~1702)的《古今中國帝王年表》等。這些著作的共同特點,便是作者都未去過中國,內容也是炒別人的冷飯。即便如此,因作者都是學術大家,非無自己的見解和新意,因此照樣走紅。

第二章 耶穌會挺進中國(8)

米勒出生于格瑞芬哈根(Greifenhagen),先在格拉夫瓦爾德(Greifswald)及羅斯鐸克(Rostock)學習路德派神學理論及東方語言。他原是以神學和語言學立身的。他的神學才能我們無從判定,但在語言學方面,確有異常稟賦。除了自己的母語及拉丁語外,他精通*語,通曉土耳其語、波斯語、敘利亞語,並略通古代西亞的通用語阿拉米亞語(Aramaic)、巴勒斯坦地區的撒瑪利亞語(Samaritan)、古埃及的科普特語(Coptic)、亞美尼亞語、俄語、匈牙利語及現代希臘語。他在萊頓(Leiden)繼續其學業時,首度接觸到了中文,物件形文字的迷戀,因此而愈發強烈了。

1667年,米勒三十七歲時,當時柏林公國的統治者斐特烈威廉(Friedrick Wilhelm)聽到他的名聲,便請他去擔任著名的萊比錫尼古拉大教堂的教長,同時負責管理自己圖書館中的東方圖書。斐特烈威廉史上稱“大選帝侯”(The Great Elector),有做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要將柏林建成一座健全而完美的城市。他對米勒期冀甚殷,交待了許多工,其中一項,是讓他遍查館藏的中國古籍,看在基督過世那天,中國有無日蝕的記載。估計米勒是一無所獲,因為並無記錄顯示他查到了相關的記載。

在柏林期間,米勒筆耕不輟,疊有著作問世,包括其名著《中國帝王錄》(Basilicon Sinese; Berlin; 1674)、《中華帝國觀察》等,並編撰了米勒版的《馬可·波羅遊記》。名震當時的荷蘭語言學家維特森(Nicolaes Witsen)在其著作中,便曾大量引用米勒的研究。與此同時,因維特森常去東方旅行,斐特烈威廉便假他之手,大量收羅中文書籍。此外,當時巴達維亞的有錢名醫克萊耶(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