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的法文印刷版於1556年出第一版,法文譯者為Franois Gruget。第一版只印刷過一次,因是同時替不同的書商印刷,故書上所印的書商名字有別,目前發現有三種,其中一個書商是Jehan Longis (即為本書介紹的版本);另一個書商是 Vincent Sertenas (該版本大英圖書館有收藏),還有一個書商是Estienne Groulleau (該版本劍橋大學圖書館有收藏)。除了書商名字不同外,法文第一版的其他方面均無不同。

市場例項

目前,該書的Jehan Longis本有一本在倫敦掛牌求售,但封面是十九世紀翻新過的,用的是英國產的摩洛哥皮,紅色,九成品相。標價為65,000英鎊。具體請參閱圖示。

米勒編《馬可·波羅遊記》的德國拉丁文版

隨著世界地理大發現的到來,《馬可·波羅遊記》在地理學領域的影響已蕩然無存,卻成了大眾獵奇讀物,讀者群日益壯大,在歐洲風行,並催生了一個靠馬可·波羅吃飯的學者群體,一直綿延至今,不見式微。單在十七世紀,歐洲便產生了八個義大利文版,兩個拉丁文版及數量不明的德文版、荷蘭文版、西班牙文版及英文版等。

在林林總總的《馬可·波羅遊記》版本中,1671年出版於德國的拉丁文版特色鮮明。它分成三部分,頭一部分為馬可·波羅遊記,由德國東方學家安德烈·米勒(Andreas Müller)編輯。第二部分為十三世紀亞美尼亞王子Hetoum所寫的中亞及蒙古遊記,第三部分為米勒自著的中國地理及歷史研究。三冊合裝於一個半摩洛哥皮的盒子裡,第一冊前印有三冊的全部書名,第二冊及第三冊均有單獨標題頁。

該書每冊自附索引頁。第三冊還直接印有中文,後來又貼上了*文等亞洲文字。

米勒版的《馬可·波羅遊記》之重要性,在於此書實際上開創了馬可·波羅學。但米勒所熱衷的工作,常常於學術上缺乏意義。他將十四世紀早期的一個《馬可·波羅遊記》拉丁文抄本('Friar Francesco' Pipino)與1532年貝塞爾出版的版本(NOVUS ORBIS)合併為一,創造了自己的版本。此舉其實是多餘的,因為後者本來就是根據前者而來的。他又根據耶穌會士的發現,研究了馬可·波羅書中所說的“契丹”(拉丁文Chataja,即英文Cathay)與“中國”(China)之關係。這種工作基本也是對利瑪竇工作的重複。他的貢獻,是為該書精心撰寫了索引。

該書目前有一套在歐洲出售,要價15;000美元。

第二章 耶穌會挺進中國(1)

耶穌會壓境

西方漢學的發端,最早應追溯到明朝赴華傳教士的著述。

1575年,羅馬天主教會便在中國澳門設了主教。在此前後,天主教各修會,包括耶穌會、多明我會、方濟各會、遣使會、奧斯定會、外方傳道會等,紛紛在澳門設立會所,伺機向中國內地派遣傳教士。對西方的傳教努力,明王朝設定了諸多障礙,但傳教士們仍各顯神通,努力潛入中國內地,並著書立說,記載所見所聞。

這時期的主要涉華著述,計有葡萄牙商人加萊奧特·伯來拉的《中國報道》(Galeote Pereira;Certain Reports of China)、葡萄牙傳教士加斯帕爾·達·克路士的《中國志》(Gaspar da Cruz; Tractado emque se cōtam muito pol estéco as cous da China)、西班牙奧斯定會修道士馬丁·德·拉達的名著《中國札記》(Martin de Rada; Las Cosasque los Padres Fr。 Martin de Rada; Provincial de la Orden des。 A gustin en las Islas Filipinas; su panero Fr。 Jeronimo Marin y otros Soldudos que fueron con ellos vieron y entendieronen aquel Reino)、西班牙奧斯定會修道士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的集大成之作《中華大帝國史》(Juan Gonzales de Mendoza;Historia de las Cosa*ás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