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設立一個“公使杯”,作為在賽事中勝出馬匹的獎金,不過卻因為英商馬主們的杯葛,沒有馬匹參賽,“公使杯”被迫取消。由此可知,德庇時任內聲望之差。以上種種,使德庇時被後來媒體冠以史上最不受歡迎港督之名。
德庇時與首席按察司約翰·休姆(John Hulme)間的不和是他下臺的直接原因。據記載,休姆有次於某個在船上舉行的舞會醉酒鬧事,德庇時遂以此為由,透過行政局辭退休姆。休姆被辭退後返回英國,向倫敦政府投訴。由於休姆在倫敦有具分量的人支援,結果德庇時的決定遭倫敦當局推翻,並促使他在1848年3月18日辭去總督一職,3月21日離開香港。
德庇時為官不良,於學術方面卻頗有建樹。他是英國駐華外交官中的第一個漢學權威,1823年就出版了大作《賢文書》。1836年,他出版了兩卷本的《中華帝國及其居民概論》,後於1857年出了修訂版,篇幅從900頁擴大到980頁,仍為兩卷本。晚年,他隱居英國布里斯特爾,潛心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於1876年獲英國牛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他一生還有《中國雜記》、《中國詩歌論》、《中國見聞錄》、《交戰時期及媾和以來的中國》等著作問世; 並譯有《中國小說選譯》、《好逑傳》和《漢宮秋》等。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六章 領事館漢學(3)
一般認為,德庇時對中國文學的西傳起到相當作用,但對他的中文水平,辜鴻銘表示了嚴重懷疑。1883年10月31日,辜氏在上海的英文《字林西報》發表《中國學》一文,其中提到:“德庇時爵士對中國人真的一無所知,他自己也夠誠實地承認了這一點。他肯定會講官話並能夠不太困難地閱讀以那種方言寫成的小說。但是像他當時所掌握的那點中國知識,到現今怕是難以勝任任何一個領事館的翻譯職務。”但辜鴻銘承認了德庇時的著作在英國人中的影響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仍能發現絕大多數英國佬對於中國人的看法,是受到他關於中國著作的影響。”(辜鴻銘著,黃興濤、宋小慶譯:《中國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2006)
德庇時1890年去世,終年95歲,是最長壽的一位港督。
《賢文書》
(John Francis D*is ; Hien Wun Shoo。 Chinese Moral Maxims; With a Free and Verbal Translation; Affording Examples of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the Language。 London & Macao; 1823)
《賢文書》是一本中英文對照的道德箴言及諺語詞典,所收格言諺語,或來自中國遠古典籍,或來自歷代文學作品,或來自民間流傳。比如“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而不善”、“一樹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賢”、“遇急思親戚,臨危託故人”、“賢人多財則損其智,小人多財則益其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溫柔終益己,強暴必遭災”、“屏風雖破,骨骼猶存,君子雖貧,禮儀常在”等等,等等。
《賢文書》的排版方式獨特,中文格言以豎排方式印在頁面中間,頂上是整句話的英文翻譯,右邊以英文逐字譯出相對應的漢字,左邊為每個漢字的羅馬注音。
此書是他業餘研究的成果。書的出版時間為1823年,但據他在序言中說,其實1818年已經脫稿。那一年,是他隨阿美士德勳爵赴京返穗後的第二年,在東印度公司還是普通職員一個。傳言都說德庇時熱愛中華文化、語言天賦高超,從此書看,並非虛傳。若非天才,一個二十三歲的青年,剛到中國短短五年,如何僅靠自學,便掌握艱深的中國文言文,更編寫出一本漢英格言詞典來?他不僅自己對中文著迷,還想透過自己的努力,惠及旁人。所以,他在序言中還說,他編寫此書的首要目的,是為學習中文者提供幫助。
德庇時對中文的迷戀,相信也受到小斯當東的強烈影響。小斯當東即多馬·斯當東爵士。他12歲時,便隨父親老斯當東一起,參加了馬戛爾尼爵士謁見乾隆的使團。任務完成後,老斯當東返英,卻將12歲的兒子留在中國,學習中國語言文化。因為北京之行,使英國痛感漢語文人才之匱乏,覺得已對英國海外大業構成威脅。1798年,小斯當東被提名進入英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