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障礙和文化的衝突,他們中許多人未能全部發揮作用,對阿里巴巴出力不大。
四、難以承受的人力成本壓力。這是大量國際化人才帶給阿里巴巴的最大問題。他們的加盟使阿里巴巴的人力資本支出陡然上升。當時一個美國僱員的工資是杭州僱員的十幾倍。可以說,阿里巴巴千辛萬苦融來的2500萬美元風險投資,大半用來給國際化人才發工資了。阿里巴巴每月近100萬美元的消耗主要用於此。這是阿里巴巴的不能承受之重!它幾乎置阿里巴巴於死地!
眾多國際精英在阿里巴巴的命運是可想而知的。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阿里巴巴的國際化人才走掉了90%以上。他們中的小部分是自己辭職的,大部分是被阿里巴巴辭退的。
在上面的那個豪華陣容名單裡,除了孫正義、蔡崇慶和吳炯,其他人都走了。
國際精英的離去,使馬雲不得不反思他的人才國際化戰略,不得不重新啟用和培養他的本土團隊。
從2001年2月到2007年,阿里巴巴高層團隊的80%是由本土人才組成的。其中絕大多數是從18個創始人中脫穎而出的。至於阿里巴巴的中層領導,幾乎是清一色本土人才。馬雲正是靠著這支主要是由“土八路”組成的團隊,度過了漫漫嚴冬,實現了絕地勝出。
可以說馬雲和阿里巴巴主要是依靠土八路打下江山的。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5年。從2005年開始,阿里巴巴再次開始海外擴張,再次開始招募國際高階人才。
新一輪招聘還在悄悄進行中。截至目前,已有微軟、GE等大公司的高管陸續加盟阿里巴巴,他們被稱為空降高管。現在阿里巴巴高管中本土與海外人才的比例大約是7∶3。中層領導本土人才的比例仍然高達95%以上。
來自海外的陣痛(4)
今天反思馬雲和阿里巴巴的國際化戰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阿里巴巴的國際化方向沒有錯,但海外擴張太早了,至少早了5年。馬雲的人才國際化戰略也沒有錯,但他一度過分迷信國際人才迷信洋八路,過高估計了阿里巴巴的財力。拿到2500萬美金的馬雲,一度腦瓜的確有點熱。馬雲後來總結道:“錢太多了不一定是好事,人有錢才會犯錯啊!阿里巴巴犯過許多錯,最早一個是在創辦時,因為全球化的概念,所以就認為公司要設在美國,於是跑到矽谷。結果找來的員工,願景、思路、想法都不同,實在無法做事。不到一個月,發現這是個錯誤。即使有全球眼光,也必須取勝本土。換句話說,在中國也能創造一個世界級的頂尖公司。這一個月,我們是有損失,但得到的比損失多,至少我們懂得了全球化。所以我們買的是犯錯的經驗,這是阿里巴巴的價值。”
“我們是全球的眼光當地制勝,我們的拳頭打到這個位置,再打下去已經沒有力量了,迅速回來,回來後當地制勝,形成文化,形成自己的勢力再打出去。如果不在中國製勝的話,我們會漂在海外。我們要防止的對手在全球,而非中國內地。在中國,網際網路真正要賺大錢還要有二三年時間,這二三年內掙的錢只能讓你活得好一點,但活得很舒服很富有不可能。現在我們不可以在中國內地以外的地方養一支300~500人的隊伍,成本太高了,收入與支出不成正比,在香港在臺灣都不行,只有在中國內地才行,而且可以不斷地發展壯大起來。”
畢竟阿里巴巴的主戰場在中國,主市場也在中國;阿里巴巴只能生存於中國,崛起於中國,然後走向華爾街,走向全世界。
馬雲和阿里巴巴為2000年的錯誤決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個代價反映在金錢上就是2500萬寶貴的風險投資燒掉了一多半。
2000年底,持續了三年的網際網路第一波浪潮突然從峰頂跌入峰谷,持續了三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終於破滅了。
從2000年4月3日開始,美國的Nasdaq股票開始狂跌,到了年底,中國的網站開始紛紛倒閉。網際網路的冬天來臨了。
其實馬雲對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和網路冬天的到來是有預感的。還在1999年2月的阿里巴巴第一次員工大會上,馬雲就說:“誰都知道Internet是個泡沫,我剛才講危機感就是指Internet的泡沫越來越多,什麼時候破?他們的股票猛漲,什麼時候掉?”
2000年10月,馬雲力排眾議,硬是要和孫正義合作,為阿里巴巴儲備了2000萬美金的過冬糧草。
但他可能沒有想到網際網路的冬天會來得這麼早,沒有想到阿里巴巴的冬天會如此嚴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