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2000年1月之前,沒有錢的阿里巴巴也吸引了一些國際化的一流人才,例如蔡崇慶和雷文超。那時吸引人才,靠的是馬雲的個人魅力,靠的是阿里巴巴概念的力量,當然也靠股權。2000年1月之後,有了錢的阿里巴巴,開始大規模招兵買馬。這次吸引人才,以上三條都靠,但也靠高薪。
馬雲1997年夏天就認識了吳炯。1999年10月,馬雲就邀請吳炯加盟。到了2000年4月,馬雲打電話給吳炯:“我現在有錢了。拿到這筆錢,最想買的是技術。我能想到買技術的地方是矽谷,想在那開一個研發中心,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
不到一月,馬雲把這個雅虎搜尋器之王招至麾下,請吳炯出任了阿里巴巴的CTO。
到了2000年的年中,阿里巴巴已經組建了一支超豪華的團隊陣容。陣容之強大蓋過了當時國內所有的網站。
請看當時阿里巴巴的核心團隊:
馬雲:執行長
孫正義:首席顧問
薩瑟蘭:顧問
蔡崇信:營運總裁兼首席財務官
吳炯:技術長
Sanjay Varma:副總裁、業務發展
雷文超: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
鄭明道:資深營運副總裁
王烈:美國營運副總裁
Todd Daum:副總裁、市場與合作
George Chan:副總裁、互動服務
李琪:副總裁、中國營運
在這個豪華團隊裡,除了李琪一個“土鱉”外,其他都是符合馬雲條件的海外兵團。
以上只是阿里巴巴核心團隊即決策層的名單,除此以外,在總監和經理這一層,在技術骨幹這一層,阿里巴巴也聚集了一大批國際化的人才。
那時阿里巴巴可謂戰將雲集,精英薈萃。不要說在香港、美國辦事處,就是在杭州總部,來自500強跨國公司和世界知名大公司的高管隨處可見,世界級的網路高手隨處可見,黃頭髮藍眼睛的外籍員工更是隨處可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來自海外的陣痛(3)
那時的阿里巴巴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公司。馬雲很為阿里巴巴的豪華陣容自豪,他說:“有很多一流的人才在阿里巴巴工作,我只是其中的一個創業者。阿里巴巴是一支一流的團隊,一流的投資組合,當阿里巴巴打進Nasdaq時;將是亞洲第一。”
在第一次網際網路高潮中,世界大公司特別是傳統大企業的精英往網路公司跑是潮流。吸引他們的是網際網路企業先行者的商業奇蹟和原始股權。這個潮流興起於美國,也波及中國。當時馬雲到矽谷招人,吳炯找來一幫朋友,這些人聽完馬雲的故事,一個個熱血沸騰,都表示願意從大公司跳槽到阿里巴巴。一支阿里巴巴美國研發中心的骨幹隊伍很快就形成了。當時的中國網路公司在美國矽谷招人就是這麼容易。
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無論是新浪還是搜狐,都沒有阿里巴巴聚集的國際化精英多。雖然當時後者在國內的名氣遠不如前者。
可以說,2000年的阿里巴巴是中國國際化最徹底、國際化人才最集中的網際網路公司。
這些國際化人才給阿里巴巴帶來了什麼?這些國際化精英在阿里巴巴的命運如何?
馬雲創辦阿里巴巴不久,就提出“東方的智慧加西方的運作”這個理念,並且明確提出阿里巴巴在管理上就是要全盤西化。
沒有這些來自西方的國際化人才,阿里巴巴的西方運作和西化管理是不可思議的。
平心而論,這些國際化的精英對於阿里巴巴的貢獻是不能忽視的。
沒有蔡崇慶,阿里巴巴財務的透明和國際化是不可思議的,沒有2001年從GE(通用電氣)引進的COO關明生,阿里巴巴管理的現代化和規範化是不可思議的,沒有吳炯,阿里巴巴技術的國際領先水平也是不可思議的。
當然,大量國際化人才的湧入也給阿里巴巴帶來了許多問題。
一、文化衝突。外籍員工與本地員工的文化衝突在阿里巴巴的杭州總部表現得最為明顯和激烈。這種文化衝突曾經一度變得難以調和。
二、不熟悉本土市場。許多外來高管因為不熟悉中國市場而工作成效甚微。
三、未能全部發揮作用。阿里巴巴引進的國際人才有一半並不是阿里巴巴所需的網路業界人才。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