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國際化,正因為阿里巴巴同步推出了英文網站,才使阿里巴巴迅速獲得國際聲譽,迅速獲得海外媒體的關注,這對於創業初期無錢無名的阿里巴巴很重要,以至於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阿里巴巴處於“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狀態。
然而國際化是一把雙刃劍。過分過早追求國際化更是對阿里巴巴的嚴重傷害。
為了適應國際化的要求,阿里巴巴一開始就把總部放在了香港(後來也一度放在上海)。阿里巴巴的香港總部很快就發展到幾十人。其中有來自跨國公司的高階管理人才,也有出身美國名牌大學的國際化人才,他們用美元發放的年薪都在6位數之上。
網際網路技術發源於美國,最好的技術人才都集中在矽谷。阿里巴巴為了打造世界一流網站,把它的伺服器和技術大本營都放在了美國矽谷。2000年5月,馬雲成功地挖來了雅虎的搜尋器之王——吳炯。靠著吳炯的幫助,阿里巴巴的美國研發中心很快聚集了許多矽谷的頂尖技術高手。美國中心人數最多時有20多名,他們的開銷比杭州總部200多人的開銷多好多。
馬雲當時提出的口號是:“東方的智慧,西方的運作,面向全世界的大市場。”他強調:“在公司的管理、資本的運用、全球的操作上,要毫不含糊地全盤西化。”
為了佔領世界大市場,阿里巴巴繼香港、美國之後,又建立了英國(歐洲)辦事處和韓國辦事處。阿里巴巴的韓國網站是一個合資公司,不僅推英文網站而且還推韓文網站。
為了加快海外擴張的步伐,阿里巴巴的臺灣網站、日本網站、澳洲網站都在積極籌備中。
馬雲指出:“要做世界頂級網站,一開始就大張旗鼓宣稱這是中國人做的,等於自縛手腳。雖然大陸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市場,但它只是全球市場的一部分而已。阿里巴巴要的是放眼世界,挑戰世界,真正做到打進全球市場。”
阿里巴巴就這樣拉開了向全世界進軍的陣勢。在世界各地遍插紅旗的感覺的確很爽。可惜當時的阿里巴巴還不具備走向世界的實力,它向海外擴張的戰略整整早了5年!
中國的成功企業,海爾、聯想、TCL……都是先在本土獲得成功,先在國內佔領了可觀的市場份額之後,再開始國際化的。美國的雅虎和eBay也是先佔領了美國市場然後再向世界擴張的。先本土後國際是企業發展的一般規律。阿里巴巴超越本土直撲國際的戰略顯然違背了市場規律。
來自海外的陣痛(2)
國際化不是一個隨意為之的戰略。國際化是要有金錢和實力做後盾,有本土市場份額做鋪墊的。
馬雲和阿里巴巴的高層當初為什麼會做出這樣國際化的一個戰略?馬雲說:“網際網路上失敗一定是自己造成的,要不就是腦子發熱,要不就是腦子不熱,太冷了。”剛剛拿到2500萬美元投資的馬雲是不是有點頭腦發熱?
阿里巴巴沒把錢花在廣告上,但它把錢花在了海外擴張上。
香港、美國、歐洲、韓國所有這些網站每月的花銷都是天文數字,而所有這些網站又都是隻出不進沒有一分錢收入。
阿里巴巴的海外擴張始於2000年2月止於2001年1月。在這一年時間裡,阿里巴巴每月燒掉近100萬美金。吳炯後來回憶時說到:“當時錢燒得夠兇的。”
由於馬雲的精明和算計,還是省下了不少錢。
2000年中,馬雲到美國。阿里巴巴專門聘請的專家為阿里巴巴制定了一個推廣方案,這個方案的預算是1000萬美金。吳炯說這個預算太高了,馬雲也覺得高,於是才下決心把預算減到500萬。最後執行這個預算花掉了400萬美金。吳炯後來回憶:“把預算減下來,我有功,否則2001年會更困難。”
到2000年底網際網路泡沫破裂時,阿里巴巴的賬上只剩下700萬美元了。按當時的燒錢速度只能堅持半年多。
當網際網路冬天來臨時,風險投資商答應的新投資全部告吹。阿里巴巴近似瘋狂的海外擴張不得不停下來。
豪華陣容
要打造世界一流網站,成為世界10大網站之一,必須用世界一流的國際化人才,這是自然而然的。
馬雲說:“阿里巴巴有個規定,凡是要坐主管以上的位置,必須在海外,如英國、美國等地受過3至5年教育,或工作過5到10年。”
他還說:“這是個死命令。一起創業的那18個人可以當連長、排長,但團長、師長以上的人,我通通從外面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