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行”,重新編組軍團,至於人員不足部分,則將奴隸階級的後裔也收編為後勤部隊,儘速開往戰場。
章邯大開府庫,將秦軍傳統的黑色戰袍戰盔全部發給驪山眾,連旌旗也是黑色的,使重整後的大軍更顯出一股淒厲、宏偉的模樣,滿山遍野,烏黑一片,軍容十分壯觀。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把政治分為四等,最上等的領導者無為而治,人民只知道有國君,而不感覺到其勢力,各順其性,各安其生。換句現代語彙來說,即一切都制度化,每個人依循運作模式,各負責其工作,達成其任務。
其次是必須努力去討好人民,讓民眾感覺到其德政,不斷地讚譽他,也不斷地表示自己的支援。這種刻意努力的領導者,充分顯示一切未步入軌道,未正常化。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口號喊得愈響的,領袖愈不斷需要人民表態的,便代表其尚有需要努力克服的缺陷。
再次等的領導者,就必須用嚴刑峻法來嚇唬部屬了,讓人民至少在表面對他畏懼。這表示情勢不安,統治者不得不板起面孔,以維持秩序及正常運轉。
最末一等的領導者,則看不起民眾,喜歡用權術以表現他的聰明。這種領導人本身誠信不足,人民也不會相信他。
所以真正的政治領袖,會努力建立制度化的常模,不喊口號,也不刻意呼籲民眾效忠,時機不成熟,絕不發號施令。有耐心地維持住常態的努力工作,讓一切順理成章的達成其目標,人民感受不出領導者的手段,只認為一切本來便應該如此。
法家的學說源自於老子的“道學”,以建立制度來維持政治的常態運作,這的確是富國強兵、維持長治久安的好方法。只是商殃和孝公都急於嘗試這新制度的力量,因此在政治力量尚未完全生根時便急於向外擴充,雖然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但也把秦國帶進了擴張主義的不歸路。
擴張的結果,使現有制度無法承受其需求,因此張儀必須用權謀來維持王朝的聲勢,到了秦昭襄王時代,更不得不發動軍事恐怖主義,來讓民眾畏之如虎狼了。
秦始皇的統一中國,使擴張主義達到最高層次,但王朝的力量也已顯出力不從心的情形了。秦始皇從統一前強有力的精明領袖,變成神經質的暴君,晚年更釀成焚書坑儒的慘劇。扶蘇、蒙恬、李斯、趙高等的強烈內鬥,不擇手段,使法治精神破壞無遺,已成了老子所謂畏之、侮之的最下等境界了。
殷通的態度充分顯示秦王朝統一以後,其文化已趨於僵化,一味相信權術和投機,真是老子所謂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一個理想的體制,如果不能配合其環境發展掌握再生的契機,同樣會趨於衰敗的。
老子的“無為而治”、“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便在強調一切配合環境需要,順其自然,該改則改,須止則止,才能永遠維持體制永久不休止的生機。
劉邦大傳……第二章 章邯反擊
第二章 章邯反擊
章邯一不作二不休,領戰勝之軍團,毫不休息便直接向滎陽城外的少數包圍軍團展開攻擊。李歸等心慌意亂,倉皇應戰,立刻遭到擊潰,李歸及部將全部殉職,滎陽圍城也獲得解圍。
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
章邯將驪山眾組成了秦皇朝的最後一股防衛力量,總人數高達20萬人。
最先逼近函谷關的叛軍,則是由周文指揮的陳勝主力部隊,人數雖已難考證,但也有數十萬之眾。
兩位陣前大將都缺乏實際指揮作戰的經驗。
章邯官拜少府,本是九卿中最低層次的財稅官員。不過他屬秦部落貴族,從小接受嚴格武學訓練,加上心思周密,從編組驪山眾的成效看來,章邯的確具有相當不錯的指揮能力和領導魁力。
周文是項燕軍中負責占卜和天象的參謀,雖沒有實際上臨場拚戰實力,但編組和調動軍隊也算相當在行,加上長年軍事歷練累積出的智慧,使他自認是陳勝陣容中的首席大將。
驪山眾雖是勞役罪犯,但至少有一半以上是身經百戰的秦部落軍團。加上章邯擅長包裝造勢,整齊劃一的黑色戎裝,全黑的旌旗,使他們呈現出鋼鐵般的堅強鬥志。雖然他們是政爭中的犧牲品,對王朝權貴難免心存怨恨,但他們能為保衛鄉土而背水一戰,故士氣相當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