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關東一帶叛軍四起,但秦王朝的京城咸陽仍顯得一片太平。即使由東方常有探馬急報動亂訊息,但朝廷總以流寇處理之,未曾重視。
由於有函谷關為屏障,咸陽城所屬的關中地區擁有極為優勢之地利。這塊土地原為周王朝立國的大本營,周平王東遷後,便將它贈送給秦國經營。
400年來,關中不但富裕,而且防備完善,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政治、軍事及經濟重鎮。
除函谷關外,北有蕭關要塞,西有散關,南有武關,地勢險要。一將當關,萬夫莫開,不論中原有如何變局,關中都不易受到影響。
因此僅管各諸侯國後裔已快速自立,天下大勢很快又回到了統一前的情勢,但二世皇帝胡亥仍穩穩地安坐其位,似乎未受到影響。
由於身為幼子,從小便缺乏掌權的心裡準備,如果不是趙高半強迫式的擁立,胡亥絕不會登上皇帝寶座。
雖然並非天生愚蠢,但胡亥對掌權及治國的確毫無概念,他作皇帝只是為了享受自己的生活而已,人民的需求。政治秩序的維持,跟他好像一點關係也沒有。
秦始皇晚年,由於統一政策失敗,各地已嚴重不穩,加上軍役、勞役太多,人民流離失所,小集團盜賊四起,抓不勝抓。始皇去世後,執政的宰相李斯徹底檢討施政上的缺失,乃決定暫停大型軍役、勞役;與民休養生息。
他和右丞相去疾、將軍馮劫,共同進諫胡亥,為求長治久安之道,應降低王朝享受,減稅薄賦,平息民怨,重攬人心。
但對胡亥而言,任何事都好商量,但要他減少開支,降低享受,絕對無法接受,否則作皇帝還有什麼意義可言。他實在無法忍受這群倚老賣老的大臣不斷的叨擾,因此有意無意間總儘量逃避他們,有什麼事便找要他作皇帝的趙高去抵擋一番。
這下卻正中趙高下懷。從小便為宦者,加上聰明又富才學,趙高對宮廷內的行政及皇權的運用瞭若指掌,因此深得胡亥信任。但在實際政治作業上,由於缺乏外界的資訊及經驗,他還不如元老重臣的李斯,因而讓趙高有著強烈的心理壓力。
既然胡亥害怕處理政事,趙高便乘機興風助浪地慫恿道:
“皇上本來便是尊貴無比,應當遠離塵世俗人,不必處理複雜瑣事。”
這句話是胡亥最愛聽的,既然有這樣的“理論根據”,他更樂得不再上朝聽事,成天留連在後宮,縱情享樂,一切政事委由趙高。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趙高成了“假皇帝”,他權力慾甚重,事無鉅細大小,事事幹涉。但對於平定流寇、重建天下秩序之事,他卻一點也拿不出辦法。為了不讓自己的弱點暴露,他竟下令不可在朝廷上討論流寇之事。
等到周文的大軍進逼到函谷關口一個名叫“戲”的要塞時,趙高才大感驚慌。
他一面埋怨李斯等對政事處置上的失當,一方面也只得向胡亥報告,希望借用皇帝的威權來解決此一危機。
突然接到這個緊急軍情,胡亥也嚇了一大跳,如同醉夢中剛醒過來的人,他急就章地求救於滿朝文武。
對關東流寇問題了解最多的,是主管漁政和稅政的少府章邯。
戰亂髮生不久,影響最大的便是各地方的租稅和漁稅,因此章邯比任何人都瞭解問題的嚴重性。半年來,哪個地方已淪陷,哪個地方仍平靖,他一清二楚。雖屬文官,但他是傳統的秦部落貴族後裔,有武學的基礎素養,加上個性果斷,度量寬宏,頗得人心,在文武官員中擁有不少朋友。平常交談中,他們便常論及有什麼方法可以應付當前的危機。因此對於這件工作,章邯的思慮最為完整而周密。
由於蒙恬事件及諸公子事件,使不少秦國原有的武裝部隊都被編入驪山陵的罪犯勞役中,其中更不乏作戰力甚強的秦部落傳統軍團。為了對抗周文急奔而來的大軍,唯有重編這股潛在的軍事力量才足以勝任。
當天,章邯詳細分析流寇態勢,並向胡亥提出建議:
“盜賊大軍已至,聲勢浩大,即使我們想召集附近的郡縣守軍來對抗,恐怕也遠水救不了近火。在驪山陵勞役的罪犯中,不乏過去的軍團,只要先赦免他們,重新編組,再加以短期集訓,便足以對抗來犯的盜賊了。”
趙高雖對章邯搶盡風頭的表現頗多不滿,但以李斯為首的重臣強烈支援章邯,胡亥自己又無主見,趙高本身也不懂軍事問題,只好順水推舟地交給章邯去辦了。
胡亥於是下令大赦天下,命令章邯赴驪山免除“驪山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