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出(主兒乞部見第一章第十一節及第38 頁注②,該部是合不勒汗長子斡勒巴兒合黑的後人。——譯者);涅坤太子忽察兒別乞;已故忽圖刺汗之子阿勒壇斡惕赤斤。這最後一個人來歸附帖木真特別可寶貴,他帶來了蒙古汗位合法繼承入的援助。答裡合的歸附也很可寶貴,足見將來的成吉思汗在他自己家族裡面有影響能力,所以有獨立性的人(我們在後面要看到)像他這個叔父也來了。參閱《秘史》第122 節。在世系的觀點上《秘史》在這裡正式提出,阿勒壇是忽圖剌汗的兒子(最小的兒子,斡惕赤斤),忽察兒是也速該兄涅坤太子之子(同上第122 節)。這個世系,《拉施特書》也承認(別列津譯,”祖先”

第二章 蒙古國家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而且是特別可寶貴的是歸附帖木真的有四名汗王血統的蒙古親王,他們是:帖木真的父系叔父答裡臺,他的嫡堂兄弟忽察兒(他的伯父涅坤太子的兒子)③,和其它兩個比較遠的親屬,一個是撒察別乞,他是主兒乞或禹兒乞系④的首領'5',另一個是阿勒壇,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 因為他是蒙古最後一個汗,忽圖剌的兒子。他們都脫離了札木合,來到乞沐兒合河邊和帖木真相會合。從那裡,帖木真移營到古連勒古山的地區內的距離桑沽兒河不遠的合刺主魯格小山,在青海子(闊闊納語兒, - Ko ko Na'our)附近的地方。①

第七節 成吉思汗的被推戴

於是阿勒壇、忽察兒和撒察別乞經過會商之後,決定將蒙古的汗位奉獻給帖木真。我們剛剛提到,他們是最有資格代表原先汗王家族的人。帖木真也屬於這個家族,但是象阿勒壇這樣的人,比他似乎更有繼承汗位的權利。這些“親王們”的建議,為帖木真的地位增加了重量。他們對帖木真說:“我們決定立你為汗。打仗時候,我們做前鋒。擄來的美女婦人,我們獻給你。狩獵時候,我們首先出去。獵得的野獸,我們奉給你。如果在廝殺時違反你的號令,或者平時壞了你的事,請你奪去我們的妻子和財產,將我們拋棄在荒無人煙的地方。”②以這種誓詞自相約束之後,他們宣佈立帖木真為汗。《秘史》說,在這個時候帖木真被稱為成吉思汗,我們將這個名稱法文化為Gengis…khan。③

和“本傳”,第325 頁),阿勒壇是忽圖剌的第二子,忽察兒'寫為忽赤兒Qoutchir(《元史》作呼濟兒)' 是涅坤太子(寫為涅坤太石)之子。《多桑書》的“世系表”(I 末)在這一點上有誤(多桑誤將阿勒壇為捏坤太子之子。——譯者)。至於撒察別乞和泰出,他們是忽禿黑禿主兒乞或莎兒合禿主兒乞(因《秘史》在前作忽禿黑禿,在此處則作莎兒合禿,應系一人。——譯者)之子,而莎兒合禿,乞牙惕主兒乞部的創始人斡勒巴爾合黑之子,而斡勒巴爾合黑則是合不勒罕之子(《秘史》第49,139 節,別列律譯,《拉施特書》,“祖先”和“本傳”,頁325)。'4'

③ 西文伯、叔同一字,這裡譯答裡臺為叔父,涅坤太子為伯父,因也速該是把兒壇阿禿兒之子,按世系表, 把兒壇生四子:蒙格都乞顏、涅坤太子、也速該和答裡臺。按次序涅坤太子是也速該兄,答裡臺是也速該弟。這兩人均見本書第42—43 頁。——譯者

④ 在《秘史》中,主兒乞這一詞有各種不同的對音,有時作禹兒乞(Yurki,例如海涅士在第49 節的對音有此不同)。主兒乞(Djurki)在寫法上符合中文《元史》。禹兒乞在寫法上符合別列津的讀音,或改為禹兒勤(Yurkin)由此又變成不兒勒(Burkin)顯然是《拉施特書》的手抄本上寫錯的結果。(《拉施特書》, 原文,別列津本,頁153,第一行,又別列津的譯文,同上,頁94,末)。參閱伯希和,《通報》,1930 年,200。

① 《秘史》,第122 節末,參閱本書第54 頁關於古連勒古山。'6'

② 在後面(本書第81 和118 頁)將要看到成吉思汗提起這個誓言以責罰後來背叛他的這些“大選舉人”, 但是這一誓詞是不是作者為了這個目的而故意新增的呢?

③ 《秘史》第123 節,鮑乃迪譯,第62 頁。同一史源還說,不但給帖木真以”汗”(國王)的稱號,還給他以“合汗”(皇帝)的稱號。這顯然是事後的追尊,伯希和也以為這無疑是後來的追尊。至於這個事件的日期,《薩囊徹辰書》(第17 頁)列在雞年(1189 年,己酉)當然是過早。'《元史》成吉思汗上尊號是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