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退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史稱唐太宗。以第二年(627年)為貞觀元年。
從此,唐王朝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開疆拓土
玄武門之變不久,###厥頡利可汗乘唐朝內亂,大舉入侵。太宗遣尉遲敬德出戰,大敗突厥。未幾,頡利再次入侵,前鋒直達長安郊外的渭水便橋。太宗調動大軍作左右夾擊之狀,又親率六騎到渭水河邊,與頡利可汗隔河相會,數說他背棄盟約。頡利見唐軍威盛,與太宗簽下“便橋會盟”的和約後,旋即罷兵北歸。
突厥是唐朝最大的邊患,貞觀四年(630年)3月,太宗在做好戰爭準備後,遂派李靖、李勣率大軍出擊定襄,深入突厥,活捉頡利可汗。突厥部落遂四分五裂,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或投降唐朝,###厥滅亡。拓邊戰爭取得了輝煌勝利,唐朝的版圖由此擴大到了今天的貝加爾湖以北。但降唐的10多萬突厥部眾,究竟怎樣安置,在朝廷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大多數朝臣認為:北方的遊牧民族向為中原禍患,宜將他們的部落結構打亂,分遷於黃河以南的各個州縣,使其放棄遊牧而從事耕織,變成易於制服的內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遠空虛。而另一派則認為:少數民族弱則請服,強則叛亂,向來如此。應該將他們全部驅趕到草原之北,不可留居內地,以絕心腹之患。兩派意見相左,爭得不可開交。此時中書令溫彥博卻力排眾議,他對太宗建議,還是將突厥降眾遷居到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居住,保全他們的原有部落,順從他們的生活習俗,這樣既可以充實空虛之地,又可以加強北邊的邊防力量,為我所用。唐太宗很贊成溫彥博的建議,說:“自古以來都是貴中華而賤夷狄,只有我對他們愛之如一,所以他們才視我為父母啊!”於是,便在河套地區設立定襄和雲中兩郡,統領突厥降眾。對於願意歸附的各級酋長,都拜為將軍、中郎將,任為朝廷官員。此後,相繼遷入長安定居者有萬家之多,歸附者有120萬人。唐太宗的偉大胸襟和英明政策,贏得了周邊很多民族的擁護和愛戴,他們並尊唐太宗為“天可汗”,敬若神明。
平定突厥之後,唐太宗再次遠征。貞觀八年(634年),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唐軍途中缺水,就刺馬飲血,襲破吐谷渾伏允可汗的牙帳,伏允丟下老婆孩子逃入沙漠,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殺。吐谷渾從此被納入唐朝的版圖。貞觀十三年(639年),西域高昌國因不遣使朝貢,大失臣禮,太宗命侯君集、薛萬仞等率兵伐高昌。高昌王麴文泰沒想到唐兵來得如此之快,竟被活活嚇死。其子智盛繼位,立即舉國降唐。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後焉耆、龜茲、西突厥也被征服,西域各國聞唐威名,也紛紛遣使到長安朝貢。唐朝疆域空前遼闊,遂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這是唐朝繼漢朝之後,再次對西域實行有效統治。
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吐蕃犯邊,唐太宗再派大將侯君集痛擊吐蕃,大敗吐蕃軍,斬首千餘。贊普松贊干布遂派使者向唐太宗謝罪求和,他看到中國的強盛和富庶,又多次請求和親,唐太宗遂將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松贊干布聞訊大喜,親自從拉薩來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禮接見李道宗。他看到中原的華麗服裝和壯觀的儀仗,十分羨慕。唐與漢的和親不同,漢代與匈奴的和親,有著太多的無奈與屈辱,而唐與吐蕃的和親,則是一種強勢之下的懷柔。從此,吐蕃和唐朝結為甥舅關係。
貞觀年間是唐朝拓邊最猛烈的時期,邊疆戰爭之頻繁和戰勝次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非常罕見。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意氣風發的時代,依次取得了對###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用兵的勝利,由此也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業。貞觀之治的一大內容,就包括這種氣吞萬里如虎的大唐雄風和尚武精神。
貞觀之治
李世民認為,隋朝的滅亡主要是統治者的好大喜功,不懂得體恤民情,因此,常把隋朝當作一面鏡子。他對大臣們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剝削民眾來奉養國君,好比割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了身也就斃命,君富了國也就亡了。”
對時局有了清醒的認識後,李世民便開始實施自己的治國理念了。他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開創了唐朝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唐太宗以民為本、以農為本的施政綱領,推動了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