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國的野心,認為有機可乘,於是,他們相互勾結,又聯合殷商舊地東夷的徐、奄、薄姑和熊、盈等方國,叛亂反周,局勢十分嚴重。
管、蔡以及武庚與東夷地區的叛亂,嚴重地威脅了周王朝的安全。周公處在內外交困中。他首先向召公姡Ы饈停�扒籩С鄭�婧蟛扇」�洗朧��茁蝕缶��鰲6�鞫怨�毯偷於ㄎ髦芡醭�鵒酥匾�饔謾>���甑募榪嘧髡劍�芄�蜓沽恕叭�唷敝�遙�浦沽肆餮裕�憊蓯澹�胖鵒瞬淌澹恢鍔繃宋涓��ッ鷓儺斕仁�吖���褚笊坦笞寮按笈�笊桃琶瘛�
周公為了徹底消弭殷商的殘餘勢力,鞏固周王朝在東方的統治,在瀍水東岸修建洛邑(今河南洛陽東),把殷商遺民通稱為頑民或殷玩,遷到那裡就近統治;又在瀍水西岸築王城(今洛陽市內)駐兵監視,作為朝會東方諸侯的東都。原來西邊的渭河平原,以鎬京為中心,是周人興起的根據地,稱為“宗周”;東面的河洛地帶,以王城為中心,是周王朝鎮撫東方的重鎮,稱為“成周”。這裡地處天下之中,是伊、洛、瀍、澗四水流經之地,土地平曠,沃野千里,東邊又有伊闕之險隘,進可攻、退可守。這樣,東西兩京就連成了一片,西起周原,東至雒邑,即渭、涇、河、洛千里之域,皆為周的王畿之地。又以紂王庶兄微子繼承殷朝,在宋建國,史稱宋國,管理殷商之後。封武王的弟弟康叔於紂都,成立衛國,賜以殷民七族;封周公的兒子伯禽以奄國舊地,成立魯國,賜以殷民六族。這樣,殷商餘民遂被分而治之,天下局勢遂告太平。
周公功成身退,還政於成王。
成王、康王時期是西周王朝穩定發展時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刑錯四十年不用”,開創了被後世譽為盛世的“成康之治”。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敬天保民
西周以百里小邦打敗了赫赫大國,這在西周貴族的思想中激起了強烈的反響,使他們震驚與反思。《尚書·召誥》雲:“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夏、商王朝滅亡的原因是西周貴族經常討論的話題。他們認為,周的天子是天帝派到人間的王,而殷商國王也是天帝派來的王,殷商為什麼會滅亡呢?
西周統治者在吸取夏、商兩朝特別是商紂的興亡教訓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套“眀德慎刑”、“敬天保民”的理論。周人認為夏商的滅亡是由於“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強調“天命”的歸屬轉移是以帝王能否“保民”為依據的。
西周貴族因此認為,天選擇敬天有德者做天子,付給他土地和人民,要天子代天保民;如果天子不能保民,天就會降災,就會易“天命”。斷絕天祿,也就是換替天子。只有敬德保民,才能使王權鞏固和穩定,受天永命。這反映了周人樸素的民本思想。《尚書·召誥》為此就記有警語:古先民之王夏禹能敬德,天道從而保佑夏王朝的平安執政;桀棄禹之法所以而墜天命;殷王朝亦如夏桀背棄了天命,所以皇天不佑;只有我們少年睿智的成王,敬德保民,故天予以永命。
西周初年的文書誥命中,就貫串了西周貴族這種保民思想。如《尚書·泰誓》中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酒誥》雲:“人無於水鑑,當於民鑑。”
周人憧憬“欲至於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
重民思想在這時已具雛形了。
周公在建成東都洛邑後,也諄諄告誡康叔及侯、甸、男邦、採衛等四方諸侯,希望他們不要貪圖安逸,對民寬宥,不殺無辜,這樣天帝才能保佑周王朝。
周公教誨的宗旨在於敬德保民,在於維護周的王權。
西周王朝對德的重視,也表現在歷代周王的諡號上。王有美德,則有美諡;有不令德,則用惡諡。如果說夏、商國王的名號皆以天干命名,如夏朝的孔甲、履癸,商朝的盤庚、小辛、祖甲、廩辛、武丁、雍己、祖辛等,反映出夏商時期天文曆法的發展。西周國王則以德行為王的諡號,如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等。這些皆為西周王朝有美諡的國王。西周王朝還有厲王、幽王等不令德之王,《諡法解》雲:“殺戮無辜曰厲,動祭亂常曰幽。”
西周王朝以德行為王諡,開我國後代帝王以德為諡的先河。
西周時期是儲存典籍最多的時期,主要有《尚書》、《周易》、《詩經》等,其諸多典籍對後世影響很大,是中華文化的源頭。
西周很早就重視史書的記錄、整理和儲存,很早就設有史官。銅器銘文中就有“太史”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