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阿保機將其押送至遼上京臨潢府。阿保機進入忽汗城,刻碑紀功,敘剪滅渤海的功績。926年4月,阿保機易名忽汗城為天福城,改渤海國為東丹國,意為東方的契丹國,設率賓府,實施實際統治。冊封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領原渤海轄地。

7月,凱旋歸來的阿保機,軍至扶余府,偶感風寒,漸轉沉痾,遷延二日後,與世長辭,終年55歲。為紀念一代聖主阿保機,皇后述律平在阿保機駕崩處建昇天殿,並改扶余府為黃龍府。皇后述律平稱制,攝軍國事。927年11月,述律平廢長立幼,令次子耶律德光繼位,是為遼太宗。契丹在遼太宗的統治下社會的方方面面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

斷腕太后

阿保機稱帝,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妻子述律平的襄助。述律平不僅能征善戰,“名震諸夷”,而且富有機謀和政治遠見。在述律平的堅持下,阿保機非常器重和任用漢臣,除韓延徽之外,尚有康默記、韓知古等人,他們協助阿保機定法律、正班爵、實行賦稅制度,為契丹國家制度的形成和社會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阿保機死後,述律平以皇后的身份稱制,掌握了軍政大權。

阿保機和述律平皇后生有三子,長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和三子耶律李胡。阿保機在世時,已確定耶律倍為皇太子,理應繼承皇位,但耶律倍和述律平在國家的發展戰略上意見迥異,貴族內部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聲音。耶律倍自幼聰慧,就教於漢族名儒,通曉契丹和漢語兩種文字,曾將古奧艱深的《陰符經》翻譯成契丹文,喜用漢語創作詩詞歌賦,是漢族封建文明的推崇者,主張在契丹社會內部進行改革,完全實行封建制。在他治理東丹國時,就不遺餘力地推行漢制漢法,社會晏然。但述律平和耶律德光則極力主張契丹維護奴隸制。於是,圍繞著皇位問題,母子、兄弟間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殊死搏鬥。

在述律平心中,她偏向於耶律德光,在耶律倍被欽定為太子時,耶律德光常隨父出征,20多歲便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戰功赫赫。他思想保守,反對漢化,政治觀點與述律平一致,對她又言聽計從。因此,述律平私心主張應立次子為帝。但卻遭到了阿保機舊臣迭裡、匹魯等朝廷重臣的反對。為剷除障礙,述律後搬出氏族古老的禮儀,命他們為太祖殉葬。繼續效忠皇上,漢族大臣趙思溫不服,質問她:“先帝親近之人,莫過於太后,太后何不為臣下則?”述律後正色道:“母寡子幼,暫不能相從於地下,請以手代之”。言畢揮刀自戕,砍下右手腕置於太祖棺內。眾人見狀,無不面面相覷。述律平命令近親侍衛,將不願自刎者,割下頭顱,拋入墓道。可憐百餘名大臣能吏、將軍佐官皆被殉葬。

後世遂稱述律平為斷腕太后。

耶律德光登基,此即遼太宗,是繼阿保機之後契丹民族又一著名領袖。

而在皇位爭奪戰中失敗了的耶律倍,則被稱之為“讓國皇帝”,依然領有東丹國。但深謀遠慮的述律平太后,害怕耶律倍就國後積蓄力量,與朝廷分庭抗禮,把他軟禁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之後,又將東丹國的大批民眾遷至梁水東平郡(今遼寧遼陽市),擢升東平郡為南京,令耶律倍駐守於此,嚴密監守。耶律倍失去自由,心裡很是苦悶。正在此時,後唐明宗李嗣源派人來請耶律倍,讓他到後唐流亡避難,李嗣源有他自己的打算,他想利用契丹皇室兄弟失和的嫌隙,一方面安慰了耶律倍,一方面也為遼太宗解除了國內的一大隱患,以此來緩和後唐與契丹之間的緊張關係。

930年10月,耶律倍遂以假託到海上打魚為名,帶著渤海妃子高美人及隨員40餘人,漢文典籍數千卷,棄國去唐。回望故國,不禁氣鬱填胸,發出一聲浩嘆:“偌大的契丹,竟無我的立錐之地!”遂吟詩一首:“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以此投外國”。

。 想看書來

爭霸中原

927年,耶律德光在母后的支援下,在與兄弟耶律倍爭奪皇位的競爭中,大獲全勝,此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帝位。為了樹威,他繼續阿保機未竟的事業。向南用兵,企圖建立包括黃河以北廣大漢地在內的契丹國。這是契丹的基本國策,在阿保機時,契丹即已先生滅亡了西方的回鶻、党項,征服了吐蕃,東方又滅了渤海,臣服了高麗,現在唯一能夠與契丹抗衡的,只有中原王朝了。但中原的後唐經濟勢力雄厚,軍隊強盛,耶律德光不敢輕言用兵,他只有韜光養晦,待時而動,待時而為。

這機會很快來了。

933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