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就可平定天下,因此要慎刑戒殺。朱元璋深以為然,從此調整策略。其三,他找到了自己的侄兒文正、外甥保兒(後來取名文忠),得知二哥、三哥及姐姐都去世了,不禁唏噓。此後,他就開始收養孤兒。在建立明朝之前,朱元璋共收養了20多個義子。
1355年3月,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不久,郭天敘和張天佑都在戰鬥中死去,朱元璋遂成為濠州這支起義軍的最高統帥。不久,又攻下和州。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當塗)、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只能望江興嘆。恰在此時,隸屬於紅巾軍的兩支巢湖水軍首領廖永安、俞通海,由於內部矛盾,率所部戰船千艘前來歸附,朱元璋遂建立起水師,彷彿如虎添翼。
1355年7月,朱元璋用巢湖水師南下,乘長江水勢,攻取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運回和州慢慢享用。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以示破釜沉舟的決心。將士們見無路可退,鼓譟而前,攻克太平,生擒元萬戶納哈出。
至正十六年(1356年)3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朱元璋乘虛而入,統率水陸大軍,攻破集慶(今南京),改集慶為應天府。並以此為根據地,發展成為一支強勁的軍事力量,但在名義上仍尊韓林兒旗幟,奉宋龍鳳年號,以令軍中。
此後,朱元璋命常遇春等將士四出經略,相繼攻取常州、江陰、常熟、徽州、揚州等地;迫元水軍元帥康茂才等降,招降康茂才等軍民50餘萬,聲威大震。7月,宋政權下令在應天設定江南行中書省和行樞密院,以朱元璋為行省平章兼樞密同僉。朱元璋自置官屬,逐漸淡出韓林兒的紅巾軍系列,傾向於獨立發展自己。
此時,徽州老儒朱升向他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高築牆是指加強軍事防備,鞏固後方;廣積糧是指發展經濟生產,儲備糧食,增強經濟實力;緩稱王則是指不要過早稱帝,以免樹敵過多。這三條建議極具戰略眼光,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於是,朱元璋就在應天屯田,興修水利,恢復農業生產。逐步壯大實力,並把軍事進攻的矛頭指向土地肥沃,盛產糧食絲綢的浙江一帶。
這時的朱元璋儘管擁有10萬兵力,聲勢已今非昔比,但是所佔州郡極為有限,且在強敵環伺之中。東面和南面是元軍,在長江上游有徐壽輝、陳友諒,長江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西南鄰陳友定。雖然反元的大目標一致,但是張、徐不屬於紅巾軍系列,同小明王互為仇讎。此時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對朱元璋構成太大的威脅。而在北方,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正與元軍作殊死拼殺。朱元璋就在這種稍縱即逝的歷史夾縫中,獲得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朱元璋立足應天,開始有選擇地對外用兵,先後攻佔了鎮江、廣德、長興、江陰等地,消滅了周邊的元朝小股兵力,使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充套件和鞏固。然後,就將矛頭指向了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兩大勁敵:陳友諒和張士誠。
。 想看書來
爭鋒江南(1)
陳友諒和張士誠也是時事造就的英雄,就在朱元璋攻佔應天(南京)後,先是張士誠,後是陳友諒,他們都感覺到了這個對手的潛力。因此,對朱元璋十分提防。朱元璋與張士誠雙方從至正十六年(1356年)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就打了大大小小上百場仗。互有勝負消長。先是朱元璋力量不支,提出和談,張士誠不答應。後來形勢變了,朱元璋善用人才,手下謀士如雲,猛將如虎,徐達和常遇春就是兩隻斑斕猛虎,於1357年一舉攻克常州,之後又攻下了寧國,張士誠勢去,投靠了元朝江浙行省平章事達識帖睦爾,張士誠被授予太尉官職。
朱元璋擊敗了張士誠後,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徐壽輝、陳友諒身上,但當時陳友諒還沒有成氣候,還在徐壽輝手下當差。1360年,陳友諒暫時取得了太平、采石之戰的勝利,便以為得天下易如反掌,就殺死了早已是傀儡的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雖然陳友諒知道張士誠首鼠兩端,是個投機分子,但張士誠對朱元璋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可以團結和利用的力量,便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企圖平分朱元璋的領地。
陳友諒的艦隊非常厲害,太平、採石失手後,應天的大門就等於向陳友諒敞開了,陳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