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草原,建立了欽察汗國(俄羅斯編年史稱金帳汗國)。
1246年春,窩闊臺之子貴由被立為大汗。貴由繼汗位不到三年就死了,1251年,蒙古的王公們推舉拖雷之子蒙哥為大汗。蒙哥決定由四弟忽必烈總管漠南中華大地的軍政事務,另外又派遣其六弟旭烈兀第三次西征(1252年至1259年),征服了波斯(伊朗)、敘利亞和伊拉克等西亞###國家,旭烈兀留居帖必力思,建立了伊利汗國。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國家,經過三次西征,整個蒙古汗國形成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利汗國等四大汗國,與中央是藩屬關係。
1259年8月,蒙哥汗在進攻南宋時,被宋軍炮石射中,死於軍中。
“黃金家族”遂陷入汗位之爭的混亂之中。由於四大汗王為爭奪大汗權位,彼此爭鬥不已,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了遠離蒙古草原的欽察汗國和伊利汗國與元中央漸行漸遠。
當時,忽必烈正在圍攻南宋的鄂州,聽到訊息後,起初他不願無功而返,因此對南宋展開猛烈的進攻,南宋朝廷震驚。在南宋當權的,是奸相賈似道,以玩蟋蟀出名。他懾於蒙古軍的威力,暗中派人乞和。恰在此時,忽必烈接到妻子的密報,他的弟弟阿里不哥正調兵遣將,準備繼承汗位。忽必烈遂順水推舟,順勢答應了議和條件:南宋向蒙古稱臣,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讓給蒙古,另外每年進貢銀帛各20萬。
忽必烈於是匆忙撤兵北返,爭奪汗位去了。
1260年3月,忽必烈在自己的大本營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及多倫一帶),作了一番部署後,一反傳統的選汗儀式,先發制人召開忽裡勒臺大會。在都元帥塔察兒、西路諸王合丹等擁護下,自立為汗。建元中統,以造成既成事實。
4月,其幼弟阿里不哥聞知大怒,也在阿藍答兒、阿速臺等支援下,在和林召開忽裡勒臺,即大汗位,佔據了漠北。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相比,因為得到了和林傳統的忽裡勒臺貴族們的承認,具有正統性、合法性。但因為忽必烈手握重兵,又有中原漢族地主階級和一部分蒙古貴族的支援,互不相讓,經過4年內戰,終於在1264年擊敗了阿里不哥,奪得了蒙古汗國的最高統治權。建都燕京(今北京),改為中都。1271年11月,忽必烈取《易經》首句“大哉乾元”的話,昭告天下,正式定國號為“大元”,年號為至元。忽必烈為元世祖,蒙古尊稱薛禪汗。
1272年,他在燕京舊城的東北築新城,建設宮殿衙署。改都城中都為大都。
元朝的政治重心至此南移,政治目標也完全轉移到中原來了。
攻滅南宋
忽必烈在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後,野心勃勃,他要建立龐大的帝國,因此就加快了統一中國的步伐。當時,在歐亞大陸上,往來馳騁的都是蒙古人的駿馬,而只有在中原帝國傳統的管轄區域內,還有一個偏居一隅的南宋政權,在苟延殘喘。
這種情況,對於以戰為樂的忽必烈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恥辱。
1267年,忽必烈決定再次大規模南下攻宋,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概。
此一時也,元朝如旭日朝陽,噴薄而升;而南宋,則猶如枯藤、老樹、昏鴉,毫無生氣,只有哀鳴。雖然也出現瞭如文天祥這樣傑出的抗元名將名臣,但也只是迴光返照而已,阻止不了整個帝國向更深的黑暗裡滑落的趨勢。
在宋元長達5年的戰爭中,忽必烈採取大迂迴、大包圍、大進攻的策略,直取四川、雲南,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轉變。南宋前後左右受敵,抗元防線上只剩下了西北的襄陽和樊城,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防重鎮。“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如若元軍攻下襄陽、樊城,則南宋門戶洞開,形勢會急轉直下。因此,雙方在襄陽都投入重兵,展開激烈的攻防,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宋元襄陽之戰。襄陽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
元軍圍攻襄、樊兩城的戰鬥從1267年冬開始。
南宋任命呂文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11月,為打破元軍的包圍,呂文煥命襄陽守軍進攻元軍,但被元軍打敗,宋軍傷亡慘重。1269年3月,宋將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元軍作戰,又被阿術打敗。7月,沿江制置使夏貴率軍救援襄陽,遭到元軍的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