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優越孩子的成功比家境貧寒的孩子要艱難得多。我同許多同齡人一樣,為了改變自己的逆境,有過十年寒窗,奮鬥的動力源於改變不利的現狀。張艮來到英國後,我一直想用同樣的邏輯來說明奮鬥的道理。然而,張艮與許多同齡人一樣,不用十年寒窗也不難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我的困惑是,為什麼有些家境優越的孩子能夠比那些家境貧寒的孩子更加努力。溫切斯特公學的學生,包括許多家庭非常富有的孩子,為什麼能夠十年寒窗,在那兒勤奮讀書。
此時,我似乎明白了,他們奮鬥的目的不只是從社會索取,他們更看重對社會的貢獻,他們總是想給社會留一點什麼;他們不僅要求有優越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種特有的文化印記。我再一次想起張艮的同學歐文的志向,他計劃在劍橋大學畢業後,十年領救濟金,住貧民區,但是一定要寫出一個驚人之作的劇本。正是這種執著地追求才有三代人的成功。溫切斯特公學六百多年成功辦教育的經歷,讓他們對教育的理念堅信不疑。
張艮小的時候,我總想多教他一些書本知識和生活常識,對他的教育我從來都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樂趣。他到英國後,對英國社會的瞭解漸漸地多了,後來甚至比我們瞭解得更多,有些事情我們也要問他。
他小的時候,崇拜我,相信我講的一切,那時我教他,給他儘可能多的知識。他大一點後,接受知識的速度比我快得多,所以我沒有教他多少知識,而是讓他掌握更多更好的方法。在這個階段,雖然他尊重我的經歷,但是我希望他看到我的不足,希望他儘快超過我,比我更有知識,更有能力。我知道,有一天,我會沒有能力學新的知識,到那時只有他教我了,並且這一天已經臨近。我意識到,教育子女的三部曲快結束了。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本身的經歷、感悟、準則和境遇會刻印在子女的記憶中。有人說養育子女好比書法藝術,墨汁蘸紙,一旦落下敗筆,任你怎麼補救也留有痕跡。如果為人父母的過程是在遺憾中完成的,那麼這份缺憾將是永恆的。如果家長總是指導孩子,等家長悟透一切,修煉到家的時候,孩子說不定自己也做了父母,正混沌卻又自以為是地重複著父母的老路。
第十四章:走進劍橋-仍在途中(8)
幡然醒悟之日,也是張艮離家之時。我希望張艮能儘快走他自己的路,不要讓教育子女始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後記
張艮在英國受教育的經歷也是我對教育認識過程的經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總是用自身的經歷、感悟和準則引導他的成長。後來我逐漸意識到,現在的孩子有優越的環境,不用十年寒窗也可以生存,〃奮鬥改變自己的逆境〃對許多中產階級的子女是沒有說服力的。
張艮從公立學校考取獎學金,進入溫切斯特公學後,我體會到了英國不同階層的人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別。我目睹了許多家境優越,甚至非常富有的孩子在那兒勤奮讀書。隨著對溫切斯特公學的學生,家長和老師的瞭解,我似乎明白了為什麼有些家庭能夠經久不衰,而為什麼有些家庭富不過三代。與他們的接觸,我對英國的文化有了更廣泛的認識,對英國的中產階級有了更多的瞭解,特別是對精英教育有更深的感受。
精英教育不是訓練高階工匠,而是培養具有獨立自我意識的人,是在塑造一種精雕細琢的人文品質。這樣的學生通常很有能力,有很強的競爭性,但是這種能力和競爭性不是精英教育的目的,而是成功教育的副產品。我終於明白了,那有些家境優越的學生之所以能夠十年寒窗,因為他們奮鬥的目的不只是從社會索取,他們更看重對社會的貢獻,總是想給社會留下什麼;他們不僅要求有優越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種特有的文化印記。
張艮從國內到英國後,我一直希望他成為一個具有專門知識的個體,有很強的競爭性,實質上是一個高階工匠。當張艮接受了溫切斯特公學教育,選擇要成為一個有獨立自我意識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高階工匠時,我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英國社會是否能夠接納他。直到張艮幾經波折考上劍橋大學後,我才確信他的選擇是正確的。每年有數千人考入劍橋大學,考上一個好大學不算什麼。我接受這種教育理念,不是因為張艮進了劍橋,而是獨立自我的意識讓他得到了他追求的東西。從那時起,我就有這個願望,想給國內的讀者,特別是今天國內的中產階級,介紹我對英式教育的感受,引進英國中產階級的觀念,提供精英教育的資訊。
在飯後茶餘作為一種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