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俶面色一緊,低聲喝道:“倓弟慎言!”
見楊家諸人尚在小聲議論,無人關注自己。李俶才低聲說道:“倓弟,吾等雖然難受,紫雲樓中不曾上舟之人更焦躁。我們又何必先跳出來招人嫌呢?”
李倓想了想,狠狠地說道:“王兄所言甚是。只是看這些小人得志的醜態,心中憋屈得很。”
“倓弟,小點聲,別讓那虢國夫人聽見了。不然她給你來個拉郎配,強塞個醜女給你,豈不是要氣死你?”李俶半開玩笑地提醒著弟弟。
“那賤人敢管我的親事,看我不拆了她的宅子!”在皇孫中以英武而出名的李倓氣哼哼地說道:“不過,王兄,莫非你真要娶那賤人的侄女,韓國夫人的女兒?”
面板白皙的李俶無奈點了點頭,痛苦地說道:“倓弟,我敢不答應嗎?現在聖人對楊家如此寵幸,十六王宅、百孫院裡多少鳳子龍孫的婚事,都可由虢國夫人一言而定,某又豈敢違逆呢?”
李倓見長兄如此痛楚,也只能長嘆一聲,卻愛莫能助,只好安慰道:“聽聞那崔家小娘子長得還算標緻,王兄也不必過於悲觀。今日種種,來日方長。”
李倓生性豪爽,是皇孫中有名的英傑。他交遊廣泛,對於長安城中的權貴子弟都十分了解,故而對韓國夫人的女兒有所瞭解。
李俶望著神情豪邁、朝氣蓬勃的弟弟,輕輕點了點頭。他羨慕弟弟的英姿,卻也深深明白,弟弟還太稚嫩,城府太淺,許多事還不能告訴他。
不過,一個善騎射、任豪俠、講孝悌、無城府的弟弟,才正是自己所需要的。身為太子長子,見慣了皇子皇孫間的爾虞我詐、你爭我奪,如此得力、可信的弟弟,實在是難能可貴。大唐的皇位繼承史上已經有太多的兄弟相爭,但願在自己這一代,可以永遠終結了吧。
懷著如此沉重而縹緲的心思,李俶的目光望向曲江池畔花花綠綠的帷幕和川流不息的僕役。不用刻意辨別,就可以找到“五楊”家所在。哪裡的帷幕最奢華、僕役最密集、呼喝聲最高,哪裡就是楊家所佔據的池畔。
想到即將過門的崔凝碧也在“五楊”的帷幕中,李
(本章未完,請翻頁)俶心中冷冷一笑。
李林甫步步緊逼,父王的太子之位總是坐不安穩。作為長子,理所應當要為父王分憂。至於崔凝碧長相如何、脾氣如何,李俶其實根本不在意。反正他內心深處最深愛的,始終是那顆來自江南水鄉的璀璨珍珠。
目光離開了人流紛繁的池畔,李俶遙望曲江池西南的杏園。貴妃娘娘方才遠眺,所見是百畝杏花、嬌豔動人。而志向遠大的廣平王李俶看到的,關注的卻是正在杏園中進行的“探花宴”。
“探花宴”也稱“杏園宴。”大唐每年的進士考試的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佳節之前,故而上巳節時,禮部會組織新科進士在曲江池畔的杏園中宴飲,並在宴會後組織進士跨馬遊街。
而之所以稱為探花宴,是因為宴飲之前,會以進士中的年少貌美者為“探花使”,到曲江池畔各名園探訪採摘名花,妝點宴席,以迎接狀元。
許久以來,長安三月初三曲江踏青的焦點就是觀看新科進士遊街。而隨著楊家的崛起,長安民眾不重生男重生女,新科進士的探花宴都漸漸被人忽略,普羅大眾都將目光對準了極盡奢華和排場的楊家春遊。如此下去,大唐的未來,實在令人擔憂。
李俶雖然憂心忡忡,卻暫時無力改變什麼。但此刻唯一能做的,就是儘自己所能保住父王的太子之位……
李俶在彩舟之內思緒萬千之際,曲江池畔,一身白衣的貧困士人杜甫,望著“五楊”豪奴的滔天氣焰,心中一陣難受。
天寶六載(747年),聖人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剛從齊趙大地遊歷歸來的杜甫也參加了考試。
出身京兆杜氏旁支的杜甫,祖籍襄陽,生於鞏縣。他詩文嫻熟,卻屢試不第。
聽聞聖人下詔招賢納士,杜甫興致沖沖地趕到長安應試。卻不料,這場恩科,只是右相李林甫主導的一場鬧劇。
在李林甫的授意下,禮部將參加考試計程車子全部判為落選。士子愕然之際,卻聽聞李相國拿著無人中第的結果稟告聖人:“萬邦咸寧、野無遺賢!”而聖人也竟然相信了!!
無可奈何之下,杜甫為了有所施展,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毫無結果,困窘不已。
此刻春暖花開,杏宴正好,貧困的杜甫漫步在長安權貴密集的曲江池畔,看著楊家之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