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21日飛行2分鐘後發生爆炸
1969年7月31日點火後在發射臺上爆炸
1971年6月21日點火後在發射臺上爆炸
1972年11月23日起飛不到2分鐘發生爆炸
注:後來調查四次爆炸的故障可能均出自第一級,證明多級並聯的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很不可靠。
出於政治的需要,H…1火箭的整個研製過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加之多個發動機並聯,降低了系統的可靠性,因此H…1火箭的發射試驗一敗塗地。1969年初到1972年底的4次試驗火箭均發生了爆炸。而此時美國人早已登上了月球,這就使得蘇聯的登月計劃面臨政治上的壓力。1972年蘇聯政府要求暫停登月計劃,但仍有部分登月計劃在繼續實施。阿波羅計劃宣佈結束後,蘇聯政府徹底失去了對登月計劃的興趣,登月計劃得不到任何撥款。而且蘇聯開始重點發展載人空間站,因此,登月計劃最終沒能在蘇聯實現。
聯盟系列
登月計劃中蘇聯投入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但是由於運載火箭等關鍵技術無法解決,最終落在了美國人的後面。於是蘇聯明智的調轉方向,開始大力發展空間站。在登月計劃和軌道空間站的發展中,蘇聯人研製了足以令其自豪的聯盟(Soyuz)飛船系列。
聯盟複合體
東方號計劃後,1962~1964年間,蘇聯的航天部門對未來計劃進行了大量研究和規劃,初步形成了兩項計劃,東方…ZH飛船和聯盟複合體。對於為什麼發展聯盟複合體,蘇聯一直沒有透漏其具體任務,西方的研究者根據其發動機推力所達到的數值,曾推測是執行載人繞月使命,為載人登月做準備。
科羅廖夫設計局的技術人員提出聯盟複合體時,為了解決運載火箭動力不足的問題,同時進行軌道交會和對接的試驗和訓練,聯盟複合採用了多段結構,各段分別發射,在軌道加油的方法。
設計人員設想聯盟複合體由三部分組成:聯盟…A、聯盟…B、聯盟…V。首先由聯盟運載火箭將聯盟…B送入地球軌道,該艙段實際上是一個不載人的火箭艙。接著再由火箭將只攜帶推進劑的聯盟…V送入地球軌道,這兩段在軌道上自動會合對接,由V段供給B段的燃料。
聯盟…A是一個載人飛船,最後發射入太空,在軌道上與V段對接後,航天員可以啟動B段的火箭發動機開始太空機動。聯盟…A的上部是圓桶形的軌道艙。圓桶的一端裝有與聯盟…V的對接裝置,另一端連線著鐘形返回艙,返回艙的下部透過過渡段與裝置艙相連。
20世紀60年代中期,整個蘇聯的航天計劃都是服從於政治需要的,為了與美國較量,複合體計劃被一再拖延,再加上後來蘇聯的登月方案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取消軌道加油方案,代之以研製大運載能力的運載火箭。所以聯盟複合體計劃只處於設計論證階段就中止了,並沒有具體實施。但它並不是毫無成果的,蘇聯的工程師們後來在聯盟…A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新型號的載人飛船——聯盟系列飛船。
聯盟飛船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蘇聯的技術人員一直在對聯盟飛船進行不斷的改進,到現在聯盟飛船已經發展成載人飛船中最大的一個家族。所有的聯盟飛船基本保留了聯盟…A所使用的佈局,由三個艙體——軌道艙(Orbital Module)、返回艙(Reentry Capsule)、裝置艙(Service Module)構成。
科羅廖夫在聯盟飛船最初的方案中就曾指出要把飛船造得“更加緊湊”,因為這與運載火箭離地的推力以及返回艙的質量大小有直接關係,同時飛船越小,可以承受的力就越大,安全性更好。因此聯盟飛船無論重量還是大小,都要比美國的阿波羅號飛船小得多,不需要使用土星5號這種大推力的火箭。到目前為止,聯盟飛船的發射都是由聯盟運載火箭完成的。
一些人認為科羅廖夫發展的聯盟飛船,把蘇聯人引入了歧途,但事實說明科羅廖夫的考慮是正確的,充分顯示了他的堅韌和創造性。
飛船發射前的幾個小時,2名或3名航天員從軌道艙側面的圓形密封艙門進入飛船,軌道艙的外殼是兩個半球,中間嵌以圓柱形的“腰帶”。航天員進入軌道艙後再經過下面的另一扇密封艙門進入返回艙,躺在座椅上的等待發射,座椅上的靠墊是根據每個航天員的具體體形制作的,這樣可以有效的減小了航天員在發射和返回時所受到的過載影響。
大量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