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包括企業號在內,NASA共製造了5架軌道器:哥倫比亞號(Columbia,代號OV…102),挑戰者號(Challenger,代號OV…99),發現號(Discovery,代號OV…103),亞特蘭蒂斯號(Atlantis,代號OV…104)。1986年後由於挑戰者號的事故,又建造了一架軌道器——奮進號(Endeavour,代號OV…105)。
美國的軌道器都有一個代號,“OV(Orbiter Vehicle)”代表軌道器,後面的數字代表了軌道器的新舊。100以下的數字表示的是不準備進入太空的是沿用軌道器,100以上的指正在執行中的軌道器。最初,最初準備試驗用的是挑戰者號(OV…99),但在建造過程中,NASA決定把挑戰者號建成投入使用的軌道器。
在太空梭的使用中,NASA發現同研製費用一樣,太空梭的維護和執行費用也在直線飆升,而且每年預計的飛行次數也不能如數完成。比如1984年太空梭一次飛行的花費為~2億美元,而在商業發射中可以得到的最高補償僅為7 100萬美元。最重要的是NASA發現,用太空梭發射衛星,比使用火箭發射衛星的費用還要多。因此,1988年之後,NASA決定不再承攬商業載荷的發射任務,每年太空梭飛行次數減為9次左右。這些情況表明太空梭無論從能力上和經濟效益上都大大的打了一個折扣。
太空梭的飛行過程:地面準備
太空梭每次的飛行,從開始準備到最後著陸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常常要經歷幾個月的時間。如果你知道飛機每次起飛、降落的複雜性,那可以想象一下太空梭所經歷的過程比這個過程還要複雜百倍。當你瞭解了太空梭從準備到發射、到進入軌道、到返回地球的全過程後,會發現激動人心的時刻決不僅僅是在太空梭點火起飛的那一瞬間,這整個過程更加激動人心。
地面準備
每次軌道器返回地球,著陸後幾個小時,就會被一輛拖車脫離軌道,送入軌道器的維護車間。一旦進入車間,軌道器就會被各種腳手架支離地面,進行整修。工作人員首先要排除軌道器內剩餘的推進劑,然後拆除前一次飛行時所攜帶的有效載荷。接下來開始對軌道器進行全面的檢查和測試,並進行相應的維護。維護的具體內容要根據每次軌道器飛行後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有些部件可能還需要送到其它的研究中心整修。這個過程所用的時間幾乎可以佔到兩次飛行間隔時間的2/3。
在維護車間內必須進行的一項維護是檢查覆蓋在軌道器表面的防熱瓦片。這些防熱瓦片在軌道器返回時保護機體不受高溫的燒灼,每次飛行完畢後都會有一些瓦片鬆動、損壞或脫離機體,工作人員的責任就是查出這些受損瓦片,並更換上新的。另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將發動機拆除,送到相應的部門進行檢查。進行完所有的整修之後,軌道器就被送入另一個總裝大樓,完成與助推器和外貯箱的對接工作。
在這之前助推器和外貯箱都已經在維護車間內進行過加工。每次飛行中固體火箭助推器都會在發射後被丟棄,藉助降落傘落入大海,再由船隻找到並拖回發射中心。然後工作人員將它們拆成幾段,運回到火箭製造商那裡,重新灌裝推進劑。外貯箱由於已經在返回大氣層時燒燬,所以新的未灌入液體推進劑的外貯箱會從生產商那裡直接運到發射中心。通常重新罐裝的助推器和新的外貯箱在計劃發射日期之前半年運到航天中心,並搬進總裝大樓。
總裝大樓內有一個活動發射平臺,助推器、外貯箱和軌道器進入總裝大樓後都要在這個平臺上完成裝配,直到發射,整個太空梭都不會再從這個平臺上挪開。固體火箭助推器的底部運進總裝大樓後,首先要豎立在活動平臺上,豎立的位置也就是發射時的位置。接下來要把助推器疊裝起來。這個工作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主要的是為了保證各段之間的完全密封。
助推器疊裝完畢後,就是與外貯箱的連線,外貯箱水平進入總裝大樓後,會被一個巨型起重機吊起,令其豎直懸垂在兩個固體火箭的中間,然後由技術人員進行對接。這一切做完之後,就是軌道器的安裝。同外貯箱一樣,太空梭也要用吊索調離地面,然後移到外貯箱相鄰位置的上方,再降下來與外貯箱連線,連線好後移開弔索。
到此一個太空梭的各系統就裝配完成了,接下來的工作是把整個活動發射平臺連同上面的太空梭,一起轉移到發射臺上。這個工作是由一個龐大的履帶式平臺拖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