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基礎將人們籠絡在一起,加上社會生活中,人們對自己所屬集團的服從與要求保護的觀念,形成了村落共同體中的整體意識和村落秩序。這種村落中,沒有出現家族式的國家觀和經營家族主義等可以很明顯地被操縱的意識形態,但是村落秩序在日本工業化和都市化的過程中,已經影響到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四、“同一性”下的日本人與日本女人
脫離了集體的日本人因害怕面對別人的羞辱,害怕給集體帶來的“麻煩”而選擇自殺。為了結束因被集體遺棄帶來的羞恥感,最極端的表達就是自殺。這也許就是日本人自殺率高的原因。
第六章 兩種性格的對抗
一、連續性與融合性
日本人體現了東方道德教育這個重要的特徵—重視人倫關係,不過日本道德教育的特點也和東方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區別,主要是日本人傾向於重視封閉性的人倫組織,這是對傳統人倫關係的一種絕對化。
二、聚、集、棄
為了將外部事物聚合到自己身邊來,日本人還熱衷於移動事物。中國的詩人有很多擅長寫明月的詩歌,用明月來寄託相思、顯示孤單,但是詩人並不把明月招到自己身邊來,而是自己離開凡世到月亮中去。但是在日本俳句中,詩人將月亮招致到自己身邊的和歌不勝列舉。
三、物之道
日本人喜愛名牌、珍貴器物的習慣由來已久。17世紀中葉,日本人開始定製中國的陶瓷。透露著優雅神秘美感的景德鎮古青花和青花五彩瓷,很難在中國的博物館找到,在日本卻多有收藏。
四、自然觀:不求征服求調和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日本人對自然界更是畢恭畢敬,而且經常會舉行祭天活動。即使是現在社會發達的日本,也不像西方國家那樣試圖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他們只希望可以和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生存和發展。
五、虛構:東方傳統和西方傳統
儘管國家已經處在一片廢墟之中,但是每個日本人都以國家的名義重建家園,創造財富。日本人忙於重建自己的家園,重建國家這個“大家”,重建已經被嚴重打擊的國民自信。
六、實存、實用、逃離
自我存在成了日本人普遍關心的問題。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不安、恐懼和死亡等心理意識,認為這才是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是真正存在的東西,這時存在主義便在日本社會盛行起來,並席捲了整個社會。
第三編 島國分裂性:矯情又曖昧,獨特又規則
日本人很少會像美國人那樣,聲嘶力竭地堅持自我主張,而是儘量讓自己的步調和別人保持一致。相比當著大家的面提出意見,顯擺自己,日本人更喜歡贊同大家的看法,儘可能讓自我意志融入到群體中間。
即便到了不得不發表見解時,日本人也會盡量將話說得婉轉,這又讓他們給別人留下了曖昧不明的印象。相比明晰和尖銳,日本人更喜歡曖昧,因為明晰的東西總是會引發矛盾,而曖昧則正好相反,它剛好可以將尖銳的矛盾模糊化。矛盾不存在了,集團的穩定才有保障。
久而久之,曖昧就成了日本人的習慣,即使人不在集團之中,待人接物時也不由自主地曖昧,讓人摸不著頭腦。不少在日本生活了多年的外國人都感嘆,很難把握日本人的真實意圖,他們表面上看來和你推心置腹,但你永遠參不透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第七章 島國獨我性
一、表與裡,內在與外在
小集團講究隨機應變,總是根據人們各自的特點為他們安排任務,人們的角色既非固定不變,又不能被輕易取代。為了生存,小集團必須像實用主義者那樣,為集團的生存發展制定規範。同時,如果外部世界的價值規範阻礙它們的發展,它們也會毫不猶疑地將其拒之門外,概不實行。
二、異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
在日本語言教育的課堂上,日語和日本社會文化知識都是學生們學習的課程,而後者似乎比前者更為重要,成了重點內容。不過學生們在學習中似乎並不理解這些反映日本本土文化的東西,經常是囫圇吞棗式學習老師教的東西,因為他們的日語基礎都比較差,很多都是外國學生和歸國子女,所以很難理解那些晦澀的思想文化理論。
三、隔離狀態的島國根性
日本與世隔絕的地理位置以及日本統治者實行的“鎖國政策”,使日本人比亞洲其他淪為殖民地的民族和國家,更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願獨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