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外國軍隊築壘防守的、位於市中心的東交民巷“使館界”內,在一切事務上對清政府發號施令。中國人沒有外國所發的通行證不許進入“使館界”;在它四周一個很寬的半徑範圍內,所有房屋統統拆除,以便為界內守軍掃清視野,只要發現有人膽敢抗擊這些盤踞的外國入侵者,立即格殺毋論。除了被直接佔領之外,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能受到的屈辱到了這個地步,真可說是無以復加了。
對這樣一個對內抵制任何有利的變革、對外國勢力則奴顏婢膝的王朝,無怪人民的憎恨越來越深。但另一方面,不少知識分子(包括一些新派人)透過義和團看到農民憤怒情緒的爆發,驚惶不已,而清廷則作了一些改革的姿態,以粉飾門面。孫中山決心揭露和唾棄這些虛偽的表現。他的理論很簡單,並且證諸經驗是反駁不了的。“1905年7月,孫中山在對東京華僑和學生髮表的演說中,駁斥了君主立憲的綱領。他說,‘且世界立憲,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稱為真立憲。同一流血,何不為直截了當之共和,而為此不完不備之立憲乎?’”①一場大論戰在立憲派和革命派之間展開,雙方都發表了數以百計的文章和演說。最後,孫中山的觀點佔了上風。這為建立共和的最後勝初創造了前提條件。
①同注6。
孫中山大力鼓吹“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是在1901—1905年期間,而不是過去認為的更早一些時候。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增加了解決土地問題的內容。
這個綱領比過去提過的任何一個綱領都更完整,是在同改良派的經常進行的激烈辯論中形成的。這就為同盟會及其革命行動奠定了基礎。
同盟會的組織也比興中會要嚴密得多。興中會只是一些實際上獨立的分部的鬆散聯盟,每個分部都可以自行其是(如夏威夷只管籌款,香港和日本組織起事)。在這個新成立的中央集權的同盟會中(奇*書*網*。*整*理*提*供),國內各省和國外各地華僑及留學生中的支部都要服從設在東京的總部並對之負責。孫中山經黃興提名,當選為總理,決定一切。
在會員成份上也不一樣。興中會的會員主要是祖籍華南的華僑商人和工人,還有華南各地的一些市民和手工業工人,他們常常同秘密會社有關係,這些會社在地下進行反清活動已經很久。在同盟會中,雖然老的興中會會員仍都參加,但領導成員主要是留學生和知識分子,並來自全國各地。
(五)列寧的評價:革命民主主義者
同盟會的政綱現在也有了“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作為思想基礎。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在歐洲進行研究工作之後逐漸在他心中形成的,它既是政治學說,也是社會一經濟學說,因為民生主義中包含了平均地權的內容。這一條政綱是經過很多爭論才透過的。有些會員希望它只停留在紙面上。另外一些會員認為它不過是重複亨利·喬治(及在他之前的穆勒①)的原則,即一切不勞而獲的土地所有權的增值(由地價提高所得的利潤)應歸國家所有,用於公共福利。還有一些會員則更為激進,認為要實行“耕者有其田”,或者認為兩者(土地增值歸公及耕者有其田)兼而有之(孫中山本人看來屬於這部分人)。雖然暫時還不過是口頭的主張,土地問題的提出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所有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核心問題就是土地問題。
①約翰·斯圖爾特·穆勒(1806…1873),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邏輯學家。——譯者
在民族主義中,重點也有變化。過去所突出的是反滿。這是一個很得人心的口號,因為佔全國人口極大多數的漢族被“韃虜”(當時對滿族的貶稱)征服和屈辱了兩百多年。但現在的民族主義則傾向於反對任何種族或型別的君主制度,並與民權主義聯絡起來。“中國人”這個概念也不再等同於“大漢民族”。以後成立民國時,新國旗由紅、黃、藍、白、黑五條色帶組成,分別代表漢族、滿族、蒙族、回族、藏族。這是中國成為共和國後的第一面國旗,也就是第一章中敘述過的宋慶齡在美國威斯里安學院宿舍中興高采烈地掛起來的那面國旗。它象徵著一個統一的二多民族的國家。
還有,民生主義不僅預示了土地改革,還提出要限制資本主義的發展。孫中山很欽慕西方資本主義在生產上所取得的成就,並要中國迎頭趕上。但他也親眼見到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而造成的苦痛和衝突。因此,他希望中國走另外一條道路,並在那樣一個較早的時期就多次指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他為同盟會向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