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並像她慣常做的那樣,既回顧又前瞻:
①《在“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金授獎典禮上的答詞》(1951年9且18日),《為新中國奮鬥》,第303—308頁。
“我是以中國人民的一個代表來接受這個獎金的,中國人民……曾經看見他們自己的和他們鄰邦的土地不止一次被戰爭所蹂躪。我是以這樣一個民族的一分子來接受這個獎金的……他們已經嚐到解放的歡欣、全國的統一,以及史無前例的和平建設事業的巨大發展……”
她在談到中國人民需要並希望得到“一個長久的世界和平的環境”來進行建設之後指出,由於美國在朝鮮進行戰爭並迫近中國邊界,和平正遇到威脅。
“由於我們衷心需要和平,我們也充分證明了我們具有保衛和平的決心和勇氣……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充分表現出……我們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時的剛毅堅定、力量無窮,表現出當我們領土遭受威脅時的同仇敵汽,隨時抗擊。”
她接著讚揚中蘇友誼,譴責美國自以為有權在全世界發號施令,卻到處遭到抵制。她指出,許多事實證明,“美國人民正和全世界人民一樣是要求和平的”,他們“急切希望朝鮮戰事的結束”。
她最後說;
“斯大林告訴我們,在這樣的時候,戰爭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人民把保衛和平的事業擔當起來,我們依舊可以避免這可怕的危險……我們必須把這個真理化為行動。我們必須不分政治、民族和宗教信仰,組織對世界和平共處的信念的廣泛的贊助。如果全世界的普通男女……團結一致,要求用誠意的談判來代替用武力’來解決國際間的紛爭,那末我們就不會有戰爭。”
她對於獲得這一崇高榮譽是很激動的。像經常發生的那樣,她在場面很大的官式場合發表講話時,外表雖然平靜,內心卻是非常緊張的,事後總想要透過一些隨意的私下交流來輕鬆一下。她在這次典禮之後給本書作者妻子邱茉莉的信上說,“我當時感到有點神經質,不知所措。但當這場艱苦的歷程結束、別人接著講話的時候,我就在人群裡用目光尋找一些特別好的朋友。在左邊那幾排裡,我看到了你的美麗的面龐和艾培(對本書作者愛潑斯坦的暱稱)容光煥發的微笑——這就足夠使我完全安定下來了。”①
①宋慶齡致邱茉莉,北京,1951年9月28日。
這筆獎金是10萬盧布。她簽收後立即在匯款單的背面批示:“此款捐贈中國福利會作婦兒福利事業之用”。①
①獎金是由蘇聯外貿銀行於1951年9月5日開出的一張支票支付的。宋慶齡在支票背面上端用俄文簽名,下面直行書寫批示並再用中文簽名。影印件載《宋慶齡偉大光榮的一生》(畫冊)第123頁。
50年代後期,她兩次訪蘇。從1949年到1960年的11年中,每逢蘇聯十月革命節和其他重要節日(包括《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1950年2月14日簽訂後的週年紀念日),她都要拍發賀電,電文在兩國報紙上都廣為刊載。從1949年到1965年,她還寫了五十多篇文章。闡述兩國友好的傳統和意義。
她的努力使中蘇友好的旗幟繼續飄揚。事實上,在中蘇保持友好親密關係的時候(從社會主義力量的團結以及兩國漫長的邊界來看,這無疑對雙方都有利),某些緊張的因素從一開始就存在。當時仍使雙方不快的一點是:在1949年初蘇聯既不贊成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以最後逐出國民黨,也懷疑它有無能力完成這個任務。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現在屬於社會主義陣營,但是否就應該一切聽從蘇聯的意見或者擇善而從?為了避免把宋慶齡捲入這些紛爭(這種情況無益有害),所以在成立中蘇友協總會時,劉少奇親自擔任了會長(他可以同蘇聯黨政的最高層打交道),而由宋慶齡為副會長。直到60年代中蘇爭端公開,劉自己才把這些情況向宋作了解釋。①
①本書作者1987年4月24日訪問劉少奇夫人王光美時的談話。
1961年,當中蘇關係已很緊張的時候,宋慶齡在《中國建設》和《人民日報》發表的重要論文①,仍然強調社會主義陣營團結的重要性。
①宋慶齡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是人類的希望》,載《人民日報》,1960年11月6日;外文稿發表在《中國建設》各外文版上,1961年第1期。
此後,中蘇兩黨兩國之間在意識形態和政治上的衝突日趨尖銳。矛盾的核心是中國革命者經常最敏感的老問題——要求國家之間的平等,絕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