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面。在我們看來,社會主義陣營不僅是由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一個集體,而且是屬於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因此……每個成員國的行動,必須有助於進一步鼓舞和支援世界各國人民每天都在進行的鬥爭。至於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關係,中國曆來主張:各國之間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主權,互相支援,互相幫助。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言行,應當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活榜樣。”
她著重指出,中國的國際威望已空前提高。繼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後,中國的革命已成為推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之一。中國人民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勝利。
如果說共產主義運動的主要外部敵人是美帝國主義,那末它的主要內部敵人就是修正主義:“每一個建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上的政黨,為了使它的黨員保持高度的革命性,都會遇到向資產階級思想的滲透進行鬥爭的問題……黨員和黨政幹部同勞動人民必須經常地、密切地聯絡在一起……幹部參加生產勞動的政策是防止在工作中產生官僚主義的保證,同時也是防止在社會上產生特殊階級的保證。……世界上的反動派和帝國主義者,十分指望‘和平地破壞’中國和世界的革命隊伍。他們正把希望寄託於革命事業的第三代和第四代繼承人。”
新中國——四分之一人類所生活著的國家——解決各種問題的事實必將具有重大的國際意義。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特別感到鼓舞的是毛澤東的思想和中國源於政治信念力量的自力更生的實踐。
很明顯,宋慶齡是懷著極度滿意的心情、對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未來的信念以及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袖毛澤東的道路必勝的信心,來回顧建國後十六年的紀錄的。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她意識到了毛澤東的看法正好同她相反——他認為進展已經停滯並且正在走向反面,他已經準備好要粉碎黨和國家的很大一部分結構,因為它們已成為阻礙前進的路障。
他所要發動的運動就是“文化大革命”。在宋慶齡寫作這篇歡快的文章的幾個月之後,這場運動就猛烈地開展起來了。它持續了十年之久。同毛澤東的意圖相反,也同千千萬萬群眾的熱望相反(這種熱望最初是因毛澤東對運動前景所作的描繪而產生的),它隨著自身的勢頭蛻變成中國自解放以來所遭到的最大的挫折。註釋
宋慶齡——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第十九章 “文化大革命”:艱難的日子,1966—1976年
第十九章 “文化大革命”:艱難的日子,1966—1976年
(一)歷史性的悲劇
在她的一生中,宋慶齡經歷過許多充滿風暴和困苦的時候,但從未有過思想混亂的時候。儘管她一個人生活了幾十年,她始終覺得自己是廣大人民群眾革命洪流的一部分。但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裡——從她74歲到84歲——這位意志堅強而精神則永遠年輕的婦女卻感到被孤立了起來,使她思想混亂,有時甚至覺得孤獨淒涼。這是從未有過的。她盡了最大努力想去理解周圍所發生的一切,但常常陷於困惑。
這場新的運動被說成是中國革命的深化。中國革命是她為之奮鬥終身的事業。她想跟上運動的步伐,但卻常常發現運動所宣佈的目標同實際發展情況不相符合,她對實際情況感到震驚和迷惑不解。
像極大多數中國革命家和普通老百姓一樣,她對這場運動的突然性覺得意外,而對它所提出的目的則印象深刻。目的之一是使社會加速由社會主義階段進入共產主義階段。另一個目的是使全社會的成員以未來的價值觀來改造自己,有意識地同那些植根於過去剝削社會的思想、行為和組織模式相決裂,建立新的準則。
改造的動力在於千百萬群眾——特別是那些“生在紅旗下”並決心高舉紅旗前進的青年——的行動。青年應該同在舊社會受苦受難的工人農民打成一片、具備工農的思想感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要作老一代的學生。但青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充滿活力,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及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應該成為掃除所有舊思想殘餘的有力工具。(這些舊的剝削階級思想和價值觀是幾千年裡積累下來的,有的從舊社會直接保留下來,有的以官僚主義特權或其他特殊化的新形式死灰復燃。)從這個意義上說,年輕的應該去教年老的。
教育事業也必須徹底改造,學校都把課停下來,直到教育者本人受到新精神的再教育。
對“老革命”來說,他們感到的壓力是:千萬不能在這場改造運動中落後,因為這場改造運動被說成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