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九章 大宋的底蘊

大同正乾四年、大宋宣和七年的襲慶府之亂,是同宋戰爭史上的標誌性事件。

但因為兩國的官方記載不一致,且此事牽涉到孔子後裔而成了一樁後世懸案。

此後數百年時間裡,圍繞襲慶府之亂的起因究竟是聖人子孫應對危機自結團練保境安民,還是主動跳反背叛朝廷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

其實,處於混亂時局之中的經歷者,也因為各自的視角不同資訊面不一而各執一詞。

仙源縣的動亂規模其實並不大,又因為孔氏的及時干預而維持在比較理智的範圍內,並沒有爆發流血衝突。

不過,事後孔氏向大同官府交代的情況卻與仙源縣共建會提供的報告有較大出入。

而向來反應神速的同軍在這次動亂中也慢了一拍,直到襲慶府守軍逃遁兩日後,同軍第五軍才進入瑕縣控制襲慶府恢復社會秩序。

第五軍出兵的方向也是不是仙源縣東面的沂州,而是瑕縣西北面的東平府。

至於望風而逃的襲慶府守軍,則是連仙源縣究竟發生了什麼,同軍為何能繞過泗水縣出現在仙源縣境內等情況是真是假都沒有做出判斷便直接崩潰,自然提供不了什麼有效資訊。

這些潰兵沒膽子面對戰力彪悍的同軍,散播謠言禍害普通百姓卻是個頂個的好手。

潰兵逃出瑕縣後,便邊逃跑邊洗劫百姓,在沿途不停地播撒暴力和恐慌,大批百姓被潰兵裹挾著逃亡。

雖然這些動亂是襲慶府潰兵的自發行為,卻因為同宋兩國對峙的緊張氛圍,造成了隆德府兵變後李成故意散播流言類似的效果。

眼見一個應對不力,去年底席捲澤、懷、孟、衛等州的大逃荒就要在京東西路再次上演。

幸好,大宋王朝立國一百六十多年,還是有些底蘊的。

危急時刻,襲慶府動亂波及的第一站——濟州文武官員表現出了極強的責任擔當。

潰軍入境的訊息剛傳到濟州治所鉅野縣,知濟州事蘇遲便果斷下令守軍關閉城門,加強巡防,嚴厲懲處城中散佈謠言趁火打劫的潑皮無賴。

同時,其人還命濟州兵馬鈐轄範瓊率軍出城,支援洸水河畔的任城縣守軍,並收攏整編四散而逃的潰卒,以阻止同軍西進。

範瓊由卒伍補官,行事果毅,多次參與鎮壓民亂皆有突出表現,逐步積功到現在的位置,在士兵中也有較高的威望。

其人深知亂世當用重典的道理,出城後便下令本部軍士凡遇潰軍亂民,不問緣由先繳械整編再說。

膽敢抵抗者或正在行兇作亂者,不論身份地位皆就地正法。

須知潰兵之所以會禍害百姓,除了破罐子破摔宣洩負面情緒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打劫錢財以備個人緊接著的逃亡所需。

對濟州軍士來說,清剿殺人放火的襲慶府潰兵確實有風險,但收益也相當不錯,有範太尉兜底,自然個個爭先。

憑此鐵血手段,範瓊不僅迅速穩定了濟州動亂,還將逃進濟州境內的襲慶府潰兵整編了大半。

及至任城縣時,其人已經聚眾上萬,聲勢大振,竟然穩住了岌岌可危的洸水防線。

當然,所謂“穩住防線”,只是因為蘇遲、範瓊二人反應迅速,趕在同軍殺入濟州之前就進駐任城加強了洸水防線,並不代表濟州宋軍有實力打退同軍。

同宋兩軍戰力相差懸殊,朝廷的精銳大軍都屢屢敗於人數更少的同軍,更別說數量並不佔優還人心惶惶的濟州宋軍了。

待同軍穩住襲慶府後再大舉西進,濟州十有八九守不住。

知濟州事蘇遲就非常明白這一點,並沒有被一時的表象衝昏頭腦。

其人一面向任城調撥物資繼續鞏固防線,一面接連向朝廷發出快馬急奏請求支援。

戰報傳至臨安,這些年飽受同軍驚嚇的教主道君皇帝大驚,卻沒有失措。

其人並不清楚京東西路的究竟發生了什麼,卻知道大宋軍隊雖多卻都打不了硬仗,全靠人多壯膽。

結果便是年年都在徵兵,處處都要用兵,處處都沒兵可用。

朝廷若要增援並保住京東西路,臨安所在的京西南路就必然要抽調大量兵馬。

當前形勢下,如何能輕易冒這個風險?

因而,趙佶並沒有響應蘇遲的請求,遲遲不肯向京東西路派出援軍。

幸好天佑大宋,同軍拿下襲慶府後並沒有趁勢席捲京東西路,給了宋軍喘息之機。

隨著京東西路的情報不斷匯總到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