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四十九章 天未變道先變

經歷了人口銳減的亂世後,那些奠基王朝的人傑們痛定思痛,謀求出路。

但受限於生產力的不足,最終都只能無奈選擇設計一個靜態的、穩定的、不變的理想社會模型。

沒有誰會痴望王朝萬載,能維持幾百年就行,國祚延續的時間越長,就越成功。

這一點,一直影響到後世,

很多人衡量古代王朝“好不好”,照樣會帶入這個標準。

因此,在治理國家的精英眼中,

未來的幾年,“天”會變嗎,還是誰想讓“天”變?

“天”既然不變,“道”也不會變,

那制定未來幾年的“發展計劃”,就是極度的“政治不正確”!

這並不是開玩笑,而是一件非常嚴肅的大事!

當然,同舟社現在還處於造反的階段,並沒有完成大一統,

就需要不斷發展,以完成“天變”,進而實現“道變”。

但實現“天變”和“道變”以後呢?

還要走老路麼?

實際上,現在的同舟社也解決不了人的發展與生產資料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但徐澤堅信,未來的同舟社一定能。

所以,他讓眾人擬定發展計劃的目的,

根本就不在發展計劃本身,其實是為了培養眾人制定發展計劃的習慣。

在儒家獨大,就連同舟社學校的所有教習都是靠儒家經典讀出來的情況下,

搞學術辯論沒有任何意義,一個人如何能辯得過包括自己下屬在內的整個天下?

徐澤也沒想用辯論的方式讓屬下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他更習慣用鐵一般的發展事實打臉,並讓所有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新的一切。

同舟社上下早就適應了社首愛開會、開短會,要材料、寫乾貨的做法,

就連農曹曹首梁忠,也能用歪歪扭扭的字跡寫出能用的政令了。

再多一個發展計劃,眾人也能很快適應。

靜態模型永遠都不可能解決動態問題,

社會是動態發展的,矛盾客觀存在,

有矛盾不可怕,可怕的只是閉目塞聽,不去尋找解決的辦法,

有矛盾就解決矛盾,解決不了矛盾,就改變解決矛盾的方法。

社會便在這種矛盾——解決——再矛盾——再解決的動態迴圈中,不斷前進。

徐澤就是要在漫長的“造反”事業中,

培養眾人制定發展計劃,養成用發展眼光看問題的習慣,

並最終將這一習慣固化為制度。

待日後“造反”成功,

誰再提“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屁話,誰就會被眾人當成異類。

在同舟社各部、曹長官被徐澤的年度發展計劃折磨的欲生欲死的時候,

之罘女學也被大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折騰的烏煙瘴氣——

哦,不對!

是歌舞昇平,學術氛圍日漸濃厚時,

好在,女學名譽山長趙竹嫻受折磨的日子終於到頭——領人的趙明誠總算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