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四十九章 天未變道先變

同舟社的發展策略,

外人看不懂,內部非核心成員也未必能懂。

說韜光養晦吧,

從南到北,由東至西,

所有的政治勢力,全部暴揍一頓,真是逮誰咬誰,行事無忌。

說肆無忌憚吧,

明明已經有了拳打金國,腳踢高麗的實力,

面對最慫最弱的大宋,

徐澤卻偏偏要悶聲發大財,選擇猥瑣的只挖牆腳不吭聲。

在這種形勢下,

同舟社未來幾年的發展形勢其實很難預料,根本沒法制定長期的“發展計劃”。

如果可以的話,徐澤當然希望能有有長期穩定,

給自己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讓同舟社一直挖空整個大宋。

但大宋朝廷那幫神仙大能混蛋歸混蛋,卻是一點也不傻,

他們遲早會發現徐澤的膽量和貪婪超出想象,靠綏靖買不來平安。

最終,他們將不得不選擇對抗和打壓。

只是,“神仙”的思維方式和常人完全不一樣。

未來的幾年,究竟會發生哪些事,誰也預料不到。

因此,徐澤並沒有盲目照搬後世的“五年計劃”。

也沒有因為隨時可能會打仗,就稀裡糊塗過一天是一天。

實際上,同舟社從成立至今,徐澤就一直堅持邊抓建設邊擴大地盤的方針,

而且,擴大地盤也是為了抓建設,讓治下百姓過得更好。

其實,徐澤並沒有指望各部、曹能夠一次性就拿出可用的發展計劃。

不算之前的改組後的工作磨合期,

他又給了各部曹足足兩個月的時間,讓眾人慢慢準備,

一次不行就多寫幾次,缺一手資料,不熟悉治下情況,

還可以安排快船送到遼東去調研,務必要做出可用的計劃。

制定年度發展計劃並不是一件簡單的臨時任務,而是有著極深的戰略考量,

但包括趙遹、宗澤、吳用等人在內,沒人知道徐澤的真實用意。

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過於“優越”,導致“古代”向四邊拓展的收益都不大,

甚至,疆域擴張太大後,漫長的供給線,會使得維穩成本大過擴張所得。

這使得歷代王朝一旦完成統一,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而將精力放在維穩上。

“量入為出”是王朝管理的常態,甚至是較好的狀態,

大部分的時間裡,其實是“入不敷出”。

至於制定長遠發展計劃,要哪玩意幹啥?

封建社會講究的是“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這句話出自大儒董仲舒,有很深刻的哲學內涵。

一個新朝代的君王,受天命統治百姓,

就必須改制,徙居處、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等,

以體現與腐朽沒落的前朝不同。

但治理社會必須遵循的根本大道,是不能改變的。

這一點,其實並不完全是糟粕,在後世也有一定的適用性。

如曾經的超級大國,後來的毛熊,

“根本大道”變來變去,受折騰的是普通百姓,得利的是誰?

問題的根源在於此時的生產力不足,

在“天”沒變“道”也沒變的情況下,天下的百姓“變”多了,

多到開荒、移民都無法解決人多地少,百姓吃不飽的前提下,怎麼辦?

任何時代都有遠超常人的精英,新舊之交的人傑們更是精英中的精英,

並不是後世鍵政者以為的“古人”如何短視,

實際上,各朝各代的奠基精英們都有極長遠的眼光,

也都認真的思考過王朝治亂迴圈的問題,並且想出了很多的辦法。

但都無法突破“生產力不足”這道桎梏,

既然開荒種地的增長速度,永遠都不可能趕上百姓的自然繁衍和增長,

生產資料的“發展”有極限,而人的“發展”卻沒有極限——

那鼓勵發展就是危險的、要命的、自取滅亡的。

這一點,對當前的同舟社也部分適用,

若是沒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消化人口過快增長的壓力,

僅僅是之罘灣不斷增加的外來人口,就能把同舟社撐垮,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