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章 萊蕪鐵監來新客

十月十三,兗州萊蕪監第十八冶。

徐澤滿臉失望的立在一座崩壞的鍊鐵爐前,雖然早猜到後世和此時的詞義會有出入,但親眼所見還是有些難以接受,眼前這個不足兩丈高,上細下粗的圓臺型爐子就是傳說中的“高爐”麼?

徐澤扭頭,詢問身旁之人:“嚴東家,萊蕪監的其他鍊鐵爐是否也是如此規制?”

“好教觀察知道,此爐圍法傳自前朝(後周)萊蕪監初建之時,實無規制,只是依爐磚的形制圍砌而成,因磚的規制不一,爐子的尺寸都有些微差別。”

回話的嚴四郎約莫五十上下,滿是皺紋的紫色臉龐堆滿笑容,神態甚是恭敬。

見徐澤似有不悅,嚴四郎又趕緊補充道:“全監轄十八冶,高爐、平爐、小爐皆有,因各爐爐戶多寡不一,各家技法略有差別,爐子的規制也不盡相同,最大的高爐有三丈多高,最小的僅丈餘。”

“高爐、平爐和小爐三者如何區分?”

儘管明知此“平爐”和後世的“平爐”肯定不可能一樣,徐澤還是有一絲期待。

“高爐便是眼前形制,煉製生鐵,也稱‘大爐’或‘蒸礦爐;平爐形如方櫃,以泥覆生鐵和柔鐵片煉製成團鋼,也稱‘方爐’或“櫃爐”;小爐形制多樣,主要用於煉製生鐵為熟鐵。”

嚴四郎的回答很專業,只是答案卻令徐澤更加失望,那個平爐也沒啥好指望的了。

“團鋼”“灌鋼”雖名為鋼,其實還是熟鐵,二十餘年前,沈括就在《夢溪筆談》論證了這點。

四日前,湯隆傳回“萊蕪監爐戶嚴四郎欲轉讓照貼(冶鐵許可證)和高爐鍊鐵技術”的訊息,徐澤便帶人急匆匆的駕著快船趕到此地。

只是希望越大,失望便越大,滿以為天上掉餡餅,到頭來卻是空歡喜一場。

湯隆上山後,徐澤對這個水滸中名頭最響的鐵匠還是抱有極大期望的。

先是安排他和史家村鐵匠史汖一起,打製了一批同舟社急需的武器和勞動工具。

待有了空餘,徐澤提出製作工兵鏟的計劃,湯隆看了圖樣,直言若要達到要求,須全用百鍊鋼,徐澤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改為尺寸更小,比起工兵鏟不甚好使,卻勝在成本低、製作容易的短鋤。

後來,徐澤又安排二人各自獨立打製一根長兩尺的“鐵管”。鼓搗了好幾日,史汖打出的鐵管很厚,外徑約為八面體,內徑很小,而且內壁根本就不平滑,以至於影響通視效果。湯隆的鐵管明顯比史汖要更像“鐵管”,外壁更圓、內部也更光滑,但也僅限於此。

得知徐澤的用途後,湯隆坦言鐵管的打製工期可隨著工藝熟悉慢慢而縮短,但受限於材質,鐵管能夠承受的膛壓極為有限,很難達到徐澤的要求。

徐澤又問湯隆,若是讓其他的鐵匠打製這類鐵管難不難?湯隆坦言大宋能工巧匠無數,自己雖然也在其列,但比他做的更好的也絕對不會少。

徐澤心下了然,指望一個或者幾個能工巧匠做出一些神兵利器,然後瘋狂暴兵一線平推,那絕對是異想天開。

只有拉開技術代差,或形成批次優勢的情況下,先進武器才能成為優勢;反之,就是給敵人送技術,讓對方創造優勢。

因此,在自己沒有相應技術優勢和工業基礎的時候,就盲目的搞火槍火炮,最後的結果,會極大機率被朝廷山寨並且反超,然後被對方以巨大的國力碾壓。

既然暫時不能搞火槍火炮,那就用好現在相對比較“白”的身份,參與大宋的社會分工,老老實實的挖礦鍊鐵,先積累經驗和技術人才。

所以,山上的事告一段落後,徐澤立即安排湯隆到萊蕪監承買鐵礦。

早在當初探索水泊,看到萊蕪監的鐵課船時,徐澤便有了插手此處,積累鍊鐵經驗的想法,多方打聽之下,倒也蒐集了一些萊蕪監的資訊。

大宋冶鐵管理機構按管轄範圍和規模由大到小,分別是“監”“冶”“務”“場”“坑”等,萊蕪屬於最大的“監”,有監和縣兩個獨立的行政機構,縣衙管民戶,監衙管爐戶,所有參與挖礦和冶鐵的人家統稱為爐戶。

不同於他朝,大宋的爐戶身份自由,來去自便,但“爐”卻是相對固定的單位,有照貼才能開爐鍊鐵。

嚴四郎的曾祖隻身來到萊蕪監尋活命時,只能做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鼓風小工,傳到其父時,就已經做到了爐頭,等嚴四郎當家後,更是靠著四代人的積累,與人合夥,從原來的東家接過了高爐照貼。

其時官府課二成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