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建立工農共和國。”北卡羅來納州州長加德納提出警告說,眼前已經有發生“暴烈的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危險。一位俄克拉荷馬州人在國會作證時說,一個平時很保守的牧場主對他說:“我們美國也應該來一個像俄國那樣的革命。”他問這位牧場主打算怎麼幹,牧場主回答說:“我們會得到400支機關槍……還有火炮、炮車、彈藥、步槍,一支大軍需要的東西,我們都快有了。如果美國有足夠的人敢像我們這樣幹,我們就要向東進軍,把東部各州和西部切斷。”

七 最重要的機遇是實現社會變革(11)

與此同時,法西斯主義勢力在明顯抬頭。1932年9月,美國退伍軍人團透過一項決議,宣稱“現在所用的政治手段已不能迅速有效地對付經濟危機了”。一個後備役軍官的秘密組織已經做好準備,如果新總統辦事無能,他們就動手。得過諾貝爾獎金、擁有34個名譽學位、當了30年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巴特勒博士對學生們說:極權主義制度培養出來的人,“比民選制度培養出來的更聰明,更堅強,更勇敢”。堪薩斯州州長蘭登聲稱:“寧可讓*者用鐵腕統治,也不能讓國家癱瘓下來。”一個共和黨參議員甚至說:“如果美國什麼時候會需要一個墨索里尼的話,那就是今天了。”而路易斯安那州州長朗格則在用實際行動建立*統治,取消州議會選舉,州法院取消對制裁“侵犯公民自由”的憲法保證。法西斯主義無疑成為當時美國一個現實的選項。當時就曾經有人說,羅斯福當時如果想搞*,易如反掌。“羅斯福初任總統的百日之中,國會自覺自願授予總統的權力是何等龐大,何等空前,何等的凌駕一切啊。就是德國國會給希特勒的權力,也不過如此。”不但當時的美國人民,就是作為反對黨的共和黨,也幾乎心甘情願地打算將等同於*者的大權奉送給羅斯福。

然而,羅斯福新政制止了美國社會動盪和滑向法西斯主義的可能,保住了它的*與自由。曼徹斯特寫道:假如羅斯福果真是又一個胡佛,美國勢必步拉美七國的後塵,政府將為大蕭條的難民所推翻。在胡佛時期,他曾經試圖以強硬的方式處理這些社會矛盾,但結果並不奏效,還曾經釀成臭名昭著的“補償金屠殺”。*能夠解決的是對政權的威脅,而不是導致威脅產生的危機本身。

在嚴重的危機和激化的社會矛盾面前,羅斯福和羅斯福新政意味著什麼?有人會說,一個強有力的新政治家上臺代表著一種新的希望;也有人會說,羅斯福政府實行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收到了效果。但問題是,所有這些法西斯主義都能提供,甚至會用更吸引人的方式提供。那麼是什麼樣的一些因素使當時的美國避開了法西斯主義的道路?回答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美國為什麼沒有走上法西斯主義的道路,也許不是一篇短文能夠勝任的,但尋找羅斯福新政期間那些能制止法西斯主義的直接措施是可能的。事實上,在大蕭條中美國沒有走上法西斯主義的道路,與其說是出於必然(這種必然性人們也經常在“為什麼美國沒有社會主義”這樣的題目下進行討論,如著名的經濟學家桑巴特),不如說是選擇的結果。

而這種選擇最重要的含義是對社會中利益格局的調整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矛盾的緩解。在大蕭條中受到衝擊的是社會的各個階層,焦慮和不滿也散佈在整個社會。但不同階層具體的感受及形成的傾向和主張又各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法西斯主義的基礎是在社會的兩端,即大資本和社會的底層。大資本需要秩序以免使自己成為社會衝突的靶子,底層則在生存面臨威脅的時候需要一個提供飯碗的人,哪怕這個人是一個惡魔。這樣我們也許就可以理解羅斯福新政期間的這樣一種簡單而明確的政策取向:抑制大資本,救濟窮人。意味深長的是,胡佛時期偏向大資本的政策最後導致的是社會各個方面的不滿,而羅斯福傾向窮人的新政卻為各階層的焦慮提供了不同的出口,就連被抑制的物件大資本也因經濟的穩定和復甦而燃起了新的希望。復甦的經濟為大資本帶來的利益顯然加倍地補償了對大資本的抑制,而窮人則在新政中獲得了以制度保障的生活底線。在這種情況下,利益關係新的均衡的形成,社會矛盾的逐步緩解,政權基礎的穩固,使得法西斯主義和各種極端思想的市場大為縮小。

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的變革是一種選擇。當然這種選擇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骨子裡對自由的熱愛,使人們哪怕在最壞的情況下也沒有喪失最後的清醒,沒有喪失對失去自由所帶來的惡果的警惕。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 暗箱操作——中國之